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基础巩固1下列现象中可以显示草场退化的是()①草群变稀、变矮②产草量减少③草质变劣④毒草变多⑤鼠害、虫害严重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①②③④都是其表现;⑤鼠害、虫害严重会导致牧草减产,是草场退化的原因,不是表现。
2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B.不合理的灌溉D.气候变暖,如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气候变暖等;也有人为原因,如超载放牧、滥垦滥挖等。
其中人为因素,特别是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过度放牧是引起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
3关于世界各地牧场的退化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欧洲情况较好,载畜量最高B.北美和澳大利亚情况最好C.中国草场退化严重,也有人为原因。
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又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
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草场,经历了开发、滥用,现在正逐渐好转,但仍不如欧洲牧场。
中国、非洲和南美洲的草场退化都较严重。
4西欧牧场载畜量较高的自然原因是()A.降水较少,有利于发展畜牧业B.温带草场面积十分广阔C.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市场需求量大: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人为原因:城市化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发达的科研作保障;先进的管理理念等。
可见A、D两项明显错误。
载畜量高低与单位面积草场的产草量有关,与面积大小无关。
因此B项也是错误的。
5我国下列草场中载畜量最大的是()A.呼伦贝尔草原B.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虽然草场中载畜量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最主要的是受降水量的制约。
我国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东南多西北少,呼伦贝尔草原位于这四个地区的最东部,降水量相对较多,所以载畜量最大。
答案A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草场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A.牧区的生产方式落后B.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D.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不属于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主要是人类砍伐森林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引起的。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高于西部。
据此完成第7~8题。
7导致内蒙古草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①年降水量②海拔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8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A.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B.减少人工草场,提高天然草场的比重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供应更多的牲畜饮水7题,内蒙古草原载畜量东西部差异主要是由海陆位置差异造成的,东部距海洋近,受夏季风影响程度大,降水量大,荒漠化程度低。
第8题,合理利用草场的方针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和轮牧及轮流打草制度,而不应减少人工草场比重。
在内蒙古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会破坏草场资源,从而引起土地的荒漠化。
多打机井,在水井周围就会因牲畜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荒漠化圈,很多荒漠化圈连接成片,最终将导致整个牧场的毁灭。
8.A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区草场的利用情况,其原因是,草场载畜量。
(2)图中B地区的草场种类是,该草场的形成原因是,该草场利用情况,其原因主要是。
(3)图中C地区的草场种类是,其形成原因是。
(4)图中D地区的草场种类是,其形成原因是。
分布、形成原因、利用情况等相关知识。
在大致确定A、B、所在的大洲和国家后,根据世界草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就较容易得出各题答案。
较好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管理细致高(2)热带草原地处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年降水量较少较差牧场超载(3)温带草原地处大陆内部或山间盆地,降水较少(4)高山草甸(高寒草甸)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能力提升读下表中的数据,完成第1~2题。
1造成上述国家草场载畜量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A.气候条件B.地形条件C.市场条件D.管理水平2我国草场载畜量较低,在草场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①我国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②天然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逐渐下降③天然草场的利用不充分④天然草场环境污染严重B.②③C.①④D.③④1题,从表中可以看出新西兰草场的载畜量远高于其他各国,主要原因为新西兰的草场地处降水丰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大且草质优良,其他国家的草场主要位于降水较少的地区,单位面积产草量较低。
第2题,由于我国对草场资源重利用而轻建设,导致牧场超载、草场退化严重。
2.A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草地资源存在着草地退化现象。
完成第3~5题。
3下列地区,草场退化现象日益加重的是()①西欧②北美③非洲④中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对草地的盲目垦耕②超载放牧③实行轮牧制度④大水漫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②③C.③④D.①④3题,目前草场退化现象日益加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及亚洲。
西欧的草场由于气候温和湿润,管理细致,情况较好,而北美牧场状况已逐渐好转。
第4题,对草地的盲目垦耕、超载放牧等,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第5题,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过度放牧和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所致,因而要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以恢复植被。
4.A5.A读右面“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6~7题。
6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A.种植农业B.畜牧业C.林业D.渔业7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酸雨B.水土流失D.森林破坏6题,图中显示该种植被占比重较大的省区为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结合我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可知这些省区的植被以草地为主,因此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
第7题,由上题知,干旱是这些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容易导致土地的沙化。
7.C8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为我国的四大牧区,它们的草场资源是()①温带草原②热带草原③河漫滩草原④高山草甸B.③④C.①④D.②③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10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题,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该地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如果过度开垦,就会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因此A、B、C三项都是错误的。
而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可以减轻对土地的压力,使得生态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第10题,依据图示箭头指向及内容即可作答。
10.A11“草库伦”是草原地区牧民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而采用的一种方式。
下列结果是利用“草库伦”获得的是()①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②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③改善了当地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收入④使草场退化加剧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草库伦”是牧民将草场一片一片圈起来,在草库伦内实行牲畜轮饲。
有水源的地方,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和经营管理能力,围建1~2公顷的围栏,在其中兴修水利,进行灌溉、精耕细作,以种植优质高产的饲草料为主。
“草库伦”建设可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发展畜牧业生产,基本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提高牧业防抗灾能力,改善畜群的营养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畜群结构的调整。
读下面“我国局部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2~13题。
12当前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A.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C.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D.土地荒漠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13乙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A.开辟水资源,合理灌溉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及时抚育12题,甲位于大兴安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减少;乙位于内蒙古草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土地荒漠化;丙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
第13题,乙地区为内蒙古草原,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13.C读右图,完成第14~15题。
14下列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B.冰川湿地萎缩C.生物多样性增加D.水土流失明显15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①牧民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②以草定畜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④大力植树造林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14题,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境内,这里海拔较高,雪山广布,植被以草地为主,植被破坏可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15.C16阅读材料,并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藏,这个超过68%的面积都是天然草地的地方,由于全球变暖、过度放牧、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频繁等,不得不面临草地退化的状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不仅是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保护好草地生态,是保持青藏高原生态链完整有序的重要一环。
材料二青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1988—2005年,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了39.64%。
草地退化面积每年以3%~5%的速度扩大。
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最多,占退化总面积的65.96%,其次是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分别占退化总面积的25.2%和8.84%。
(1)简述西藏牧区草地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西藏牧区草地的退化?,地表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气候变化、地表侵蚀、虫灾、鼠灾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矿产资源的开采等人为因素,导致草地严重退化;调整畜牧业结构,解决牧民生活能源,加强牧区生态环境监测,防治草地退化。
高山草甸。
成因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2)主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西藏牧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气候变干的趋势下,风蚀、水蚀、冻蚀和鼠害、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草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牧场超载,牲畜大量增加,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和沙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区域内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挖沙采石、不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等活动给草原生态带来严重的破坏,造成草地退化。
措施: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解决牧民能源问题,继续建设围栏并实施草场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