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读《汉服》有感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

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公元1645年7月8日(清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

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

”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

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从此汉服离开了绝大多数汉族人的生活,只能在一些边远山区以及僧人、道士身上见些踪影,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

从此汉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服装的民族。

外人讥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为赤裸的民族。

这与我们的另一称呼——华夏族相对照,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侮辱。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所以从“华夏”的本意来说,我们已经不能在自称华夏儿女了。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的隐去是满清入关导致文明倒退的标志性事件。

从此汉族以及整个中华一蹶不振,当今中国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所以复兴汉服是完全必要的。

一复兴汉服的必要性(一)复兴汉服是当前国家外交斗争的迫切需要民族服装在外交领域中的作用是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

它进可攻,退可守,伤敌于无形,又能使自己毫发无损。

汉服的背后所依托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把汉服穿在身上作为外交礼服,才能够显示出真正的大国风范,得到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举世尊重。

明亡后,朝鲜和日本认为中国已亡,继承了华夏衣冠的日本从此蔑称中国为“支那”。

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战争。

唐、宋、明时作为对中国文明衷心倾倒的两个附属夷国,日本和朝鲜至今因还因宗主国文化沦丧而对中国存有偏见。

韩国人最近经常说某中国古代文明成果或者某中国古代名人是韩国的,与这种文化偏见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文明成果是华夏文明的成果;中国古代名人是华夏文明的名人。

韩国人对华夏文明的继承要远远高于当今中国人,你说这些华夏文明成果及华夏文明名人是谁的。

“华夏”首先是文化概念,其次才是族群概念。

(二)复兴汉服是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迫切需要海内外华人都以自己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为骄傲,因为大家的身上都流淌着共同的祖先的血液,血浓于水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是华人在世界大家庭的身份证。

大家使用相同的语言,传承着相同的文化,过着相同的节日。

现在人们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充分代表自己民族性的服装,有时侯甚至有点饥不择食。

这一点从伪“唐装”(从满族服装发展而来)迅速走红可以看出来。

但是这种“唐装”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何况还有那么一部分人穿着这种“旗装”改良来的“唐装”从事着分裂国家的活动。

大家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满独”就知道了。

2005年5月6日,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前,隆重举行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

据报道:“至于在行前的一次通气会上,一些参行团员还为黄帝陵参祭礼服的选择争执了一番。

本来党中央考虑采用大陆APEC会议之后流行的“唐装”作为参访团的正式着装,不过就有团员坚决反对,认为此举极有可能招致大陆一些激进爱国青年的抗议,为参访团的行程带来消极影响。

在他们眼中,这是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否定和侮辱。

(三)复兴汉服是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睦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第四款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风俗习惯包括饮食服饰婚丧礼仪等习惯和禁忌。

每个民族都有穿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装的权利,这是受宪法保护的基本的平等权利,任何人或民族都无权剥夺。

三百多年前,满清封建贵族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他们统治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强迫广大汉族同胞改变发型和服饰,野蛮地剥夺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制造了空前的民族矛盾。

现在,反动统治阶级早已经被人民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其残暴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造成的恶劣影响还依然存在,广大汉族同胞对自己本民族服装的集体失忆就是恶果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汉服在汉族同胞的生活中完全消失,每当提到民族服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少数民族服饰,甚至某些“专家”都弄不清楚汉族的民族服饰到底是什么。

在已经举行的一系列全国范围的各民族欢聚一堂活动中,汉族由于民族服装的缺席多次陷入尴尬的境地。

(四)复兴汉服是确立现代礼仪规范,重塑中华礼仪之邦的迫切需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号称“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孔闻謤认为“定礼之大者,莫要于冠服”,所以衣冠是华夏礼法制度的根基。

然而,当今中国还没有国人大致认同的现代礼仪。

确立现代礼仪规范是重塑中华礼仪之邦的先决条件。

(五)复兴汉服是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繁荣新时期文艺的迫切需要由于汉服的消失,汉族的各种艺术形式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其中损失最大的是汉族舞蹈,其次是汉服人物画和汉语言文学。

复兴汉服不但能够使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而且会对其他的现代艺术形式(如现代雕刻,摄影,电影,电视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现在的人们一谈起民族服装就首先想到少数民族服装,一谈起民族舞蹈就首先想到少数民族舞蹈,好像汉族人从来就是既不穿衣服也不懂唱歌跳舞的民族。

而事实则完全相反,汉族人不但有美轮美奂的汉服,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汉服在三百多年前被野蛮剥夺,汉民族舞蹈也就无可挽回地销声匿迹了。

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服装,自从黄帝制衣以来,汉族舞蹈就同汉服相得益彰,形影不离。

汉族舞蹈将汉服长袖飘逸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长袖善舞的汉族舞传统在西周就已经完全形成。

由于失去了汉服,现在广大热爱舞蹈的汉族同胞只能身着西式服装在舞厅里跳西洋舞蹈,在舞台上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跳少数民族舞蹈。

到了汉服复兴的那一天,公园里,马路边,青年男女联袂踏歌,才是一幅真正的中华盛世景象。

随着现在汉服越来越普及,穿汉服弹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在家练习还是公开演出,汉服都会成为弹奏古琴的标准服装。

一旦汉服在古琴中回归,汉服在围棋,书法和国画中的回归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仅画国画的人会穿汉服,而且国画的内容也必然会有大量汉服。

汉服人物画会重新成为国画的主要题材。

中国画十之八九不是人物画,并不是概括古今而言,其实中国画在唐宋以前及当时,本以人物为主题,故伟大的艺术品,多在此时产生。

及至南宋元清以后,汉族日渐衰靡,知识界虽然时常感觉到民族凌夷,国家灭亡之痛,但多抱消极主义,作出世之想,而此出世之想,渐影响於艺林,所以数百年来,画家亦只有寄情於大自然,相率去作无关人生的画。

且至清代以文人画相号召,他们长于文章,善用似是而非的理论来掩饰,对于人物画,更少过问。

即有从事於此道的人,也不过是形式化的峨冠博袖,沿袭前人的画法,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怀古心情的表现而已。

且当时既为异族所统治,禁止服汉服,而夷狄的衣冠,画家不肖以之入画,描写裸体,又为礼教所桎梏,于是於不知不觉中,几乎排人物画於艺术之外了,此又为当时人物画衰落的一个原因。

故自元以后,山水花鸟,已替代人物为主体,在山水花鸟画,虽然成功了纯粹艺术,可是离开人生愈远,艺术也就愈形空虚了。

自从剃发易服以来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在汉语言文学里却始终没有广泛流传任何一篇著名的描述辫子、马褂和旗装的美的诗歌或文章。

我们相信在汉服复兴之后,现代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里将会出现大量的优美的传世之作。

(六)复兴汉服是伴随传统节日的恢复,延续中国古老节日文化的需要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传统节日是集中展现民族文化的时刻,民族服装是增强民族传统节日氛围的最好道具。

任何一个民族在过传统节日时都应该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

我们可以看到藏族同胞在过传统藏族节日时都会穿着藏装,傣族同胞过泼水节时都穿着傣族服装,蒙古族同胞在那达慕大会上也会穿蒙古袍。

汉族同胞穿汉服庆祝传统节日可以延续古老的节日文化,在全国范围内极大地增强传统节日的氛围。

例如在清明节穿汉服礼服祭祀先人,在端午节穿汉服劲装划龙舟,在中秋节穿汉服赏月,跳舞等都是对几千年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汉族同胞在中秋节有跳汉民族舞蹈的习俗。

(七)复兴汉服是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2001年流行“中国结”,令一批濒临倒闭的制绳厂起死回生,2002年春节期间,“唐装”的流行使得杭州很多中小真丝厂加班加点生产。

据保守估计,仅北京市春节期间“唐装”就有4个多亿的市场。

由于汉服宽袍大袖,一件深衣所需面料就是普通衣服的数倍,再加上与之配套的中衣、外套等,复兴汉服会对中国的纺织品产生巨大的需求。

若全国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有一套汉服,每套汉服保守估计500元,就有700亿左右的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