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感受食品安全之一——海德公园草坪上的探讨2012-08-31 18:07:082012年8月28日,我应凤凰网之邀,参加了十位博主对澳大利亚食品安全的采访。
因签证的原因,我比其他九位晚到了一天,结果没有赶上在悉尼采访前总理陆克文。
不过,同行的人帮我问了我的问题。
我对陆克文提的问题是:以你对中国的了解,目前中国食品不安全的问题要是让你来面对,你会如何对待?同伴告诉我,陆克文仔细地介绍了他们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一些法律。
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中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少吗?当然也不少。
可是假的,毒的,伤人的食品,还是一个劲地被曝光,被痛骂。
下次同样的事情还在一次次地发生着,伤及着我们同为人类的人们。
虽然食品不安全的症结在那里,有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面对伤人事件的发生,我们常常是只能一声叹息,但多看看,多了解“他山之石”,这是此行博主们的期待。
每位拥有的十几万,几万粉丝,谁敢说就不是改变现状的希望呢?8月28日早晨,我是迎着这轮太阳走下的飞机,走进的这片满眼绿色的国土,满大街都能看到在跑步的人们。
今年4月,我们绿家园生态游也到了澳大利亚。
那次我得知街上、花园里、海边之所以有那么多锻炼身体的人,是政府把建医院的钱都用在鼓励人们跑步上了。
防病比治病省钱,精明的澳大利亚政府算清楚了这笔帐。
今天,当我们再次领教澳大利亚街上跑步的人之多时,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十几年,被我们封为“悉尼自由哥”的小黎再次告诉我们:“不是街上跑步的人有毛病,没事穷跑什么呀!而是锻炼身体在澳大利亚是每一个人的追求。
不仅是时尚,也是务识。
悉尼歌剧院差不多是我们每一个国人都不陌生的,但是悉尼的绿色呢,在绿色中跑步这事呢,有多少国人知道?在了解那儿的食品安全时,这样有利于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也已经在感染着我们了。
这次到澳大利亚之前,我提前做”功课”时百度出写于去年11月份有人写的这样一篇文章“看看澳大利亚食品安全监管”。
文章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澳大利亚也出现过多起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引起澳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在1998年8月澳联邦政府开始组建食品监管机构,并陆续颁布了《食品法案》和《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这之后,澳大利亚又围绕<食品法案》、《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许多配套的规章,如《职业健康与安全法》、《食品安全惯例与总体要求》,《食品工作场所与设备》,《食品安全标准一健康与卫生,食品处理者的责任》、《食品标准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所有食品类别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储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
1998年才开始组建食品监管机构,比我们绿家园的成立还晚了两年。
短短的14年间,一位正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的我们的同行说:这里的家庭主妇在超市里买东西是用不着担心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
从那篇文章中我还知道了:澳大利亚立法基于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及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主要依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本身自律,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手段来保证。
食品监管机构所做的只是有效管理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法律和相关管理体系规范运行,以此来实现保护人类生命和健康。
法律强调新闻媒体监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负责对进出口食品进行管理,保证进口食品的安全和检疫状况,确保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
国内食品由各州和地区政府负责管理,各州和地区制定自己的食品法,而由地方政府负责执行。
由于各州拥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限,因此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的特色,而且食品安全监管牵头的部门各不相同。
如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州是食品安全生产局,南澳洲,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州是乳品食品局。
但总体情况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负责食品安全法律制定,州政府和地方市政府负责法律的执行:州政府负责乳制品、肉制品等高风险食品的监管,地方市政府负责其他食品和零售业食品监管,遇有交叉管理的食品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双方明确责任并签订备忘录,由双方共同负责,但二者有明确的分工。
联邦政府涉及食品安全的组织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部长级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监管部长理事会。
该理事会是政府食品安全方面最高级别协调议事机构,主要负责食品安全和消费者保护方针政策和立法,其下有政策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二是卫生部下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管理局(ANZFA)。
ANZFA于1996年正式成立,负责在澳新两国制定统一的食品标准法典(FSC)和其它的管理规定。
另外,在澳大利亚,它还负责协调澳大利亚的食品监控、与州和地区政府合作协调食品回收、进行与食品标准内容有关的问题的研究、与州和地区政府合作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制定可能包括在食品标准中的工业操作规范,以及制定进口食品风险评估政策:三是农渔林业部下属的澳大利亚检疫检验局(AQIS)。
AQIS成立于1987年,由原澳大利亚农业卫生和检疫局与澳大利亚出口检验局合并而成,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口岸检疫和监督,进口检验、出口检验和出证,以及国际联络。
法律条文看起来总难免给人以枯燥之感。
但是用起来可是鲜活的。
因为它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我们牛奶中过多的三聚氢胺,让没有丝毫防范能力的孩子喝下去,中毒的,失去生命的,失去健康的,不就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爹妈们的唯一吗?我在悉尼的第一天,在澳大利亚有着丰富生活经验和理论思考、研究的何与怀、冯崇义为我们找了当地的一些华人名流介绍有关澳大利亚的食品安全和回答我们对此的疑问。
我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向前总理陆路克文提的是一样的:以你们对中国的了解,在现行国情下,你认为中国的食品不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为我们选择进行这样的问答的场地是悉尼海德公园。
同行的《凤凰周刊》主笔叶匡政趁大家还在感叹在这样的氛围中坐着,是讨论呀还是休闲时,竟然躺在草坪上先睡了一觉。
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杨恒均首先告诉我们,在澳大利亚吃的是安全,但是再隆重的请客除了烧烤也变不出什么花样了,这不能不是另一遗憾。
他认为,说到底,制度和决策的民主及监督机制是食品安全的保证。
如果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就能罚的你倾家荡产,还有人敢以身试法吗?生产方和卖方的设想是:假设货架上的水果买主回家吃时懒得洗怎么办?干净呗。
这是人家商家的假设。
原《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记者王海燕现在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
她说以一个家庭主妇而言,她在这里最大的感受有二:一是进超市用不着担心食品是不是安全;二是切肉不像在中国切时肉里会流出水。
她说到这里时,一位博主插话:看过国内的一篇报道,公安局长提醒大家在超市买东西时的三部曲:先看、再闻、然后再买。
“看看澳大利亚食品安全监管”一文中还有这样的描述:州政府涉及食品安全的部门主要有三个:一是食品监管局,其下有三个部门即政策和立法部门、监管部门、宣传部门。
食品监管局是食品安全牵头部门,主要负责州内食品安全政策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任命现场检查员和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管员,负责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等:二是基础产业部门,主要负责农业和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的基础管理工作;三是卫生部,负责食品卫生,微生物污染和食品溯源的监管等。
其他涉及食品的医学、农业,消费者事宜等机构也予以支持。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食品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经营活动前要从物理污染物,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场所,卫生,水的供应和质量,清洁和消毒,可追溯性和记录,员工能力等九个方面编制食品安全计划书,报食品安全局,经批准,注册和登记,核准和批准后方许可生产。
澳大利亚十分注重食品安全标准化。
无论是在农场,还是在农贸批发市场以及企业生产现场,澳大利亚对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以及销售全过程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对于初级农产品,政府指定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农场牧场生产现场免费进行技术指导,使其施肥用药符合标准,严格控制农残药残指标,确保农产品达到标准要求;所生产农产品一律进专业农贸市场销售,并由专人对农残指标抽查和检测,检测不合格农产品坚决处理并追究责任。
对于食品加工环节,政府严把原材料进货质量关,检查官员来检查时,经营者要能提供原料的供应商资料及检测合格证明,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范进行生产加工。
对于产成品,政府严格控制运输过程,销售场所的环境卫生,特别是温度指标。
由于整个链条都能严格执行标准,食品质量有了可靠的保障。
今天中午我们吃饭时,做过《中国保险报》的记者童大焕问这家中国餐馆的老板怎么上保险。
老板说,他每月交300澳元,可获得的保费是多少,2000万澳元。
这个险叫公众责任险。
我问大焕,中国现在有这个险吗:回答是:还没有。
花那么少的保险费,公众可获得那么高额的赔付,靠得是什么,执法的严格和罚得“底掉”。
食品安全,靠监督机制的健全,是第一次来澳大利亚的博主们认为的保障之一。
做人要有道德底线,来自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保证,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今天的海德公园中国博主“一席谈”中,也不是一家之言。
我是比较认同这点的。
作为中国民间组织的行动者,这些年有关食品安全,有关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太多的是埋怨,是指责,有多少人从自身找起呢?人人都在说中国人素质低的时候,想没想过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的素质高吗?不高的话,怎么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做起。
内法,也就是因果报应这样一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被文化革命破除了,新的文化,现代化的替代能代替得了吗?同行的台湾学者宫铃说:台湾一度癌症发病率在提升,马上就有有关部门出来为公众做体检,为的是预防,为的是明天。
此行为我们当导游的小黎已经被大家封为“悉尼自由哥”。
他告诉我们的一个数据让我们真是没有想到,澳大利亚的人口是210万,警察有9万。
看来有“铁的纪律,也还要有执行者。
“悉尼自由哥”讲的他的另一亲身经历是,一次他给汽车加完油没付钱就走了。
没走出多远,就听到警车声。
警察见到他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不是忘记付钱了。
之后,警察对赶紧说是的小黎的处理是回去交上应交的钱就行了。
不过说完后警察就走了,并不是要等到看着你真的付了钱之后。
在澳大利亚,对人的尊重与信任来自全民的素养。
晚上我在微博中写到:下午在悉尼的草坪上博主探讨澳大利亚食品安全时,在当地生活了多年的老板赵荣君说得最多的是,谁敢造假,那一定会罚他个倾家荡产。
有一个跟贴说:别人罚款是手段,让人不敢为之;中国罚款是目的,让人不至伤筋动骨,以保证罚没收入不会枯竭!今天,同行的博主童大焕在他的微博中写下的是:悉尼海德公园。
每天中午这里是附近白领吃饭和午休的地方,走后一片垃圾不留。
徐志摩应该在这里写《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们的访问才开始,要了解和思考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