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场地污染评估、调查、与修复技术路线
场地污染评估、调查、与修复技术路线
⚫
⚫
⚫
⚫
筛选与评估修复
⚫
⚫
⚫
修复方案编制
⚫
污⚫
染 场
修
地
复
修
实
复
施
修复实施与环境监理
验收与后期管理
场地污染初步分析
是否存在潜在污
结
风险筛 是否存在风险? 详细采样/补充采
风险评 风险是否不可接
选择修复策略 形成修复方案与方案
编制修复方案
制定环境管理计划
编制环境监理方案 设计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环境监理
内容
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 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
等技术内容
包括了土壤采样准备至评价的全过程
采样点布设
总体上分成随机布点采样、分块随机布 点采样、系统布点采样方法。并给出了区域、农
田、建设项目等的布点方采样法
总体上采样布点方法适合场地环境调查。但在具体应用 上差距较大,因为场地调查土壤采样点布设采用的基本 原则是在场地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可能的污染区域,设计
100km2 0.1 眼井,每个县至少应有 1~2 眼 井,平原
地区一般为每 100km2 0.2 眼井,重要水源 地或污染
严重地区适当加密。
一般场地环境调查的场地面积相对较 小,所以监
测点网密度应根据场地的面积、污染源的位置等 基本
情况进行布设,通常密度较高,以单位米计。
监测项目
选择《地下水质量标准》中要求 控制的监
地环境风险管理技术研究》 ⚫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 土壤采样操作: ASTM D4700 ⚫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和完井: ASTM D 5092-04 ⚫ 地下水样品采集: ASTM D4448-01 ⚫ 土壤样品保存:《Soil Sampling Quality Assurance Uers Guide》 ⚫ 分析方法:SW-486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 年) ➢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 年) ➢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
包括: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检验、实验室分 析质
量控制程序。
场地环境调查应有采样现场和实验室的 质量控制
和保证程序。
资料整编
当获得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后,各 监测站的
地下水监测信息需要进行整理、分级管 理、逐 级上报。
⚫ 针对性原则
场地环境评价中可以参考相关记录表 格。
• 场地特征:场地利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环境特征、区域自然和社会特征
Ⅱ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 Process. ➢ ASTM D1452-00: Practice for Soil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by
Auger Borings. ➢ ASTM E1527-00: Practice for Environmental Site Assessments:
测项目;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特征,选择国 家水
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 以反
映本地区地下水主要水质污染状况。
在场地环境评价中,通常地下水的常规 水质指标
并不是监测的重点,其监测项目主要是根据该场 地的
历史、现状的调查识别出来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质量保证 和控制
无现场操作的质控要求。实验室 质量控制
4筛选布点区域 原则上每个疑似污染地块应筛选不少于2个布点区域。 若各疑似污染区域的污染物类型相同,则依据疑似污染程度 并结合实际情况筛选出布点区域。 若各疑似污染区域的污染物类型不同,如分别为重金属、挥 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等,则每类污染物依据其疑似污染 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至少筛选出1个布点区域。 可应用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辅助筛选布点区域。 按照“附录1疑似污染地块布点信息记录表”记录布点区域 信息。 5制定布点计划 5.1布点位置 5.1.1土壤布点位置 对于关闭搬迁企业,土壤布点应优先选择布点区域内生产设 施、罐槽、污染泄露点等疑似污染源所在位置,并应在不造成安 全隐患或二次污染的情况下确定(例如钻探过程可能引起爆炸、 坍塌、打穿管线或防渗层等)。 对于在产企业,土壤布点应尽可能接近疑似污染源,并应在 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患或二次污染的情况下确 定(例如钻探过程可能引起爆炸、坍塌、打穿管线或防渗层等)。 若上述选定的布点位置现场不具备采样条件,应在污染物迁 移的下游方向就近选择布点位置。 土壤布点位置可参考“附录2疑似污染地块土壤布点位置参 考表”选择。
完全适用。
包括总则、地下水监测点网设 计、地下水
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 项目
和分析方法、实验室分析及质量控制。
规范中比较详细的论述了地下水采样、 监测和分
析的方法,基本上可以用来指导场地环境评价的 地下
水现场工作和实验室工作,只是需要在一些细节 上进
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监测点网 密度
国控地下水监测点网密度一般不 少于每、
修复效果验收 场地后期管理
地块使用权人有责任配合布点工作的开展,为现场踏勘和布 点等工作提供条件。
地块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协助专业机构开展布点工
作。
疑似污染地块信息收集
识别疑似污染区域
筛选布点区域
制定布点计划 采样点现场确定 编制布点方案
开展现场采样 图1疑似污染地块布点工作程序
2.3人员要求 应指定具有污染地块调查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组长,小组 组长应具有2年以上污染地块调查经验;小组成员应具有环境、 土壤或水文地质等相关基础知识,至少1人应参加过全国土壤污 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的专项培训。 3识别疑似污染区域 基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采集阶段获取的相关信息,开展 必要的踏勘工作,综合考虑污染源分布、污染物类型、污染物迁 移途径等,识别疑似污染区域,并拍照记录。 原则上可参考下列次序识别疑似污染区域及其疑似污染程 度,也可根据地块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1)根据已有资料或前期调查表明可能存在污染的区域; (2)曾发生泄露或环境污染事故的区域; (3)各类地下罐槽、管线、集水井、检查井等所在的区域; (4)固体废物堆放或填埋的区域; (5)原辅材料、产品、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危险废物 等生产、贮存、装卸、使用和处置的区域; (6)其他存在明显污染痕迹或存在异味的区域。 对于在产企业,还应了解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布局等, 重点关注污染物排放点及污染防治设施区域,包括生产废水排放 点、废液收集和处理系统、废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堆放区域等。 按照“附录1疑似污染地块布点信息记录表”记录疑似污染 区域信息。
• 污染物:重金属、VOCs、SVOCs
• 污染程度和分布
⚫ 规范性原则
• 程序化:设定了调查规定的步骤和内容
• 系统化:制定工作计划,信息、数据和结果文件化
⚫ 可操作性原则
• 综合考虑技术的获取、时间和经费制定调查计划
⚫
⚫
⚫
⚫
⚫
⚫
⚫
污染识别
⚫
⚫
初步采
⚫
⚫
⚫
⚫
⚫
⚫
⚫
现场采样
⚫
⚫
⚫
⚫
⚫
⚫
风险评估
⚫
⚫
场地污染评估、调查、与修复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 只针对污染场地中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 ⚫ 不针对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场地调查 、沉积物污染调查及场地建构物、设
备、固废污染的调查 ⚫ 场地内残余废物调查见《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 场地内建构筑物和设备调查和取样见《杀虫剂类可持续有机污染物污染场
原则上可利用符合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布点和采样技术要求的 现有监测井作为地下水采样点。
5.3钻探深度 5.3.1土壤采样孔深度 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应达到地下水初见水位;若地下水埋 深大且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土壤采样孔深度原则上不超过15m。 5.3.2地下水采样井深度 地下水采样井以调查潜水层为主。若地下水埋深大于15m且 上层土壤无明显污染特征,可不设置地下水采样井。 采样井深度应达到潜水层底板,但不应穿透潜水层底板;当 潜水层厚度大于3m时,采样井深度应至少达到地下水水位以下3 m。 5.4采样深度 5.4.1土壤样品采样深度 原则上每个采样点位至少在3个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若 地下水埋深较浅(<3m),至少采集2个土壤样品。 采样深度原则上应包括表层0cm-50cm、存在污染痕迹或现 场快速检测识别出的污染相对较重的位置;若钻探至地下水位时, 原则上应在水位线附近50cm范围内和地下水含水层中各采集一 个土壤样品。 当土层特性垂向变异较大、地层厚度较大或存在明显杂填区 域时,可适当增加土壤样品数量。
规范中采样操作内容很少,钻探技术基本没有涉及。难 于满足场地环境调查的要求
在场地环境调查中,通常监测项目主要是根据该场地的 历史、现状的调查识别出来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场地环境调查应有采样现场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程序
场地环境调查中可以参考。但场地调查中重要的评价方 法是单因子评价
项目 目的 适用范围
5.1.2地下水布点位置 符合下列任一条件应设置地下水采样点: (1)疑似污染地块位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补给区等地下水 敏感区域内及距离上述敏感区域1km范围内; (2)疑似污染地块存在易迁移的污染物(六价铬、氯代烃、 石油烃、苯系物等),且土层渗透性较好或地下水埋深较浅; (3)根据其他情况判断可能存在地下水污染; (4)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认定应开展调查的地块。 疑似污染地块地下水采样点应设置在疑似污染源所在位置 (如生产设施、罐槽、污染泄露点等)以及污染物迁移的下游方 向。应优先选择污染源所在位置的土壤钻孔作为地下水采样点。 5.2布点数量 5.2.1土壤采样点数量 每个布点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2个土壤采样点,可根据布点 区域大小、污染物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5.2.2地下水采样点数量 每个布点区域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地下水采样点,可根据布 点区域大小、污染分布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地块内设置三 个以上地下水采样点的,应避免在同一直线上。 若疑似污染地块集中或连片分布时(例如工业园区、化工园 区等),应将多个疑似污染地块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地下水采样点, 原则上应至少设置5个地下水采样点,可根据调查区域大小、生 产布局、水文地质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