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论文

浅析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摘要:现代社会电力自动化技术已逐渐完善,而且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完善支持,为了有效促进电力系统的可靠、安全、长效、经济及稳定运行,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并对电力系统自动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基本工作流程主要指的是:在相对的中心地带的调控中心装置现代化的计算机,以此向四周辐射网络系统,围绕这一中心的发电厂、变电站之间则设置信息服务和反馈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并时时进行监控,从而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覆盖面,形成全面的畅通的信息传达和指令传输。

中心计算机负责总体调控,而相关的监控设备则主要负责诸如设备操作和事故内容的记录、编制各种报表的记录处理、系统异常事故的自动恢复操作和常规操作的自动化等。

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控制部件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的结合,以及终端硬件装置与控制计算机的结合,运用各种软件实现控制范围的扩大和自动化程度的深化。

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采用的是分层控制的操作的方式,即在调度所、控制所和发电厂、变电站的各组织分层间,按所管辖功能范围分担和综合协调控制功能,以达到系统合理经济可靠运行目的的
控制系统。

1、系统调度自动化
电力系统的迅猛发展需要完善、先进和实用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来保证。

目前国调及网、省调3级调度系统均已配备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并先于一次系统实现全国联网。

现如今,调度自动化水平有明显进步和提高,尤其是厂站基础自动化设备可靠性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其提供的准确而有效的实时信息已成为调度员进行电网安全、经济调度的主要依据。

2、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不仅将现场的数据数字化并分析出很多难以直接测量的数据(如谐波分量、序电流、序电压),而且具有计算机数据通信接口,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完成统计记录功能。

其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 (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

现在推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方式的最大特征是将上述分散设备综合集成在一起,形成两级单元:间隔级单元和中央单元,完全取消了传统的集中控制屏,二次回路极为简洁,控制电缆大量减少,既可有人值班运行,亦可无人值班运行。

3、配电网自动化
在实现主网、发电厂、变电所自动化的同时,国外先进的电力
部门已开始用先进的配电设备装备配电系统,组成配电scada系统,通过光纤等通信手段控制监测城乡的配电,配电网络是与用户最贴近的电力系统,配电的自动化可以更好地提高供电效率,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电要求,平衡配置供电价格。

配电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的科技,将电子、通讯、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与电力系统相结合,将电网的控制、数据传输、监控、保护、计算测量以及故障预警排查等同供电管理工作良好结合,使得供电的经济价值得以提升,并且能够更有效的管理企业。

配电自动化综合性高,结构复杂,包含了配电的全部功能以及数据,配电自动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保证供电质量,提高为用户的服务的水平,减少供电运行成本。

4、电力系统自动化
4.1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运行是建立系统全面自动化的重要保证。

因此我们首先应在电力系统送电服务的初期,经过系统的调研,努力的收集、严密的检测对电力系统的各个单元、部件、安全运行参数进行科学的处理。

4.2接着我们应参照电力自动化系统建立的相关技术要求,根据可行性分析及电力系统实时运行状态的考察进行合理的调控及提
供有利的决策支持,对各个部件、整个系统进行微观及宏观的综合调控。

4.3通过合理的调节,我们还应从中发现各子系统、各元部件协调运行的特点及规律,通过不断的总结、实践,本着高效、节能的原则选取结构最优化、供电最优质、运行最安全、能耗最低廉的模
式构建电力系统的全面自动化建设。

4.4电力系统自动化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机械化、劳动密集型的落后生产模式,缩短了生产周期、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简化了生产环节、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使高度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为零、集成一体化生产、稳定可持续化服务成为可能,能有效的杜绝因供电事故造成的大面积停电;因线路故障短路导致破坏家电、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现象的发生。

5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主要内容
第一,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是近年来广泛流行及普遍应用的成熟技术,具有高度的重用性、开放性、唯一性、继承性、共享性、智能性,该技术的应用涉及领域广泛、适应性强,能大大简化代码编程的复杂性及数据库开发的流程,因此对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及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可以利用数据库的触发子系统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使数据的分析及权限管理得到有效的集成。

同时,数据库中对象函数的应用促进电力系统实现了全面有效的自动化控制及自动化监控,广泛的提升了数据存储与输出的效率,提高了数据库管理、存储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数据维护的一致性、针对性。

第二,现场总线也称为现场网络,是以现场测量及现场设备控制之间的数字传输为主的控制系统。

该技术通过现场生产中自动化智能仪表、现代化设备与控制中心设备的有效连接实现了数字化、一体化、全方位、多视角的规范、科学、透明的通讯与控制。

现场
总线系统的建立使生产现场的设备之间、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形成了双向、串形、多结点的数字通信,因此广泛的适用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目前以fcs系统最为普遍及实用。

该控制方式摒弃了acs系统的诸多弊端,使控制系统的所有性能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实现了电力系统传感器、变送器等设备工作状态、电量输出、反应信号的集成与分散控制的有效结合,通过增设底层前置计算机使各个设备的功能形成了分散统一的有针对性管理,设备反应的信息均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实现与中心计算机的互通,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自动化控制的安全性及灵活性,当出现故障时,使系统恢复正常的运行实现高水平的服务。

6 结束语
总的来说,电力系统实现全面的自动化、一体化的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电力系统的广泛运营中,自动化控制体系的建立是管理水平、制度水平、科技水平、智能化水平、人性化水平的最真实、有效的反应,也是电力系统生产效能、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笔者本着提升经营水平、强化服务意识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利于电力系统在今后的建设、服务中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努力发展、不断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