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自从2005年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上海市各区县和项目保护单位已在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全市代表性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的传承活动开展情况如何,政府层面和社会各界可以为他们的传承工作提供哪些条件,这些问题需要从市级层面进行全面了解和统筹协调。

2012年,在上海市文化影视广播管理局的指导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覆盖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调研工作。

8月,非遗中心向全市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了代表性传承人调查表454份,最后回收393份,缺额部分因为传承人去世、年老体弱、因病住院或出外旅游、外地定居等原因无法填写表格,在完成调查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实地采访了部分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并充分听取了有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现将调查所得情况报告如下:一、代表性传承人及其保护工作的基本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指经文化行政部门认定的,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传承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根据以上三个条件,那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或弘扬过程中确实发挥过重要组织、领导及协调作用者、那些热心学习传统文化但本身水平尚未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性标准的人,都不能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掌握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现时赛跑段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正是因为这些代表性传承人的存在,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区别开来。

(一)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分析1、国家级传承人。

截止2012年,文化部共认定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上海第一批2人,第二批27人,第三批32人,共61人,去世11人,现有50人,平均年龄74.5岁。

从年龄上看,不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已失去了传承能力。

以上海越剧院为例,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位: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

其中袁雪芬和张桂凤已先后离世;范瑞娟、傅全香因病常年住院,已基本丧失传承能力;徐玉兰今年91岁,王文娟、吕瑞英、金采风也都80高龄以上,主要通过她们的“口传”或撰写书籍留下宝贵的文字和录音资料,并给学生以口头指导,但随着她们年龄的增加,传承能力也将每况愈下。

由于年老体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都有2-3人离世,为这些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留下宝贵的资料档案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从2011年起,上海市文广局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采录档案建设工作,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对本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表演艺术、工艺技艺、口述历史和经验知识等进行采集和录制,为每位国家级代表性制作绝艺、绝活视频和口述历史音频档案。

2011年,已率先完成5位代表性传承人的采录工作,今年计划完成12人,这完全是一项与时间赛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文化记录工程。

2、市级传承人。

上海市广局目前已认定三批市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含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454人,其中,2008年211人,2010年130人,2012年113人,截止目前去世19人。

除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64.4岁,其中80岁以上52人;70-80岁80人;60-70岁102人;50-60岁96人;40-50岁43人;30-40岁10人。

相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比较年富力强,目前传承工作主要依靠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

根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表统计,代表性传承人本人认为身体状况尚可传徒授艺的占37.4%,可以给培训班上课的占30.0%,可以参加展示展演活动的占29.6%,无力进行传承工作的占3.0%。

在学历方面,统计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为9.1%,初中为16.6%,高中、中专为26.2%,大专为32.1%,本科及以上为16.0%,总体来说传承人接受教育的水平并不高。

这是因为年纪较大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很多非遗项目本就是民间口耳相传、流传于民众之中的,并不需要太高学历,有很多代表性传承人是迫于生计从事这一行业,或拜师学艺或自学成材,在社会中靠摸爬滚打、反复锤炼方得成为行业翘楚。

年轻一代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多接受了正规基础教育,基础知识更系统更全面,眼界也更加开阔,具备了更好条件从事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

从微观来看,每个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体状况、教育背景、生活地域、经济基础都差别很大。

我们分别选取一个沪郊地区和中心城区为例作一个基本情况比较。

青浦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10人(1人去世)。

从年龄结构上看,60-69岁3人,70-79岁2人,80岁以上5人,平均年龄76.8岁;从文化程度上看,中学文化程度1人,小学文化程度7人,文盲2人;从居住区域上看,均居住各乡镇农村;从经济收入上看,主要依靠种植业,生活较为艰苦。

静安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1人去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90岁以上1人,80-89岁1人,70-79岁1人,60-69岁2人,50-59岁2人,40-49岁4人,40岁以下1人。

从身体状况上看,80岁以上2人都已经不再身体力行开展传承工作,60-80岁的代表性传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已经很少在岗位第一线,50岁以下的身体状况良好,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是技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从文化程度上看,最高学历为大学本科,最低为私塾,各有1人,高中学历6人,初中及中专学历4人。

从职业上看,1位艺术家、1位医生、2位演员、8位普通工人,月收入2000-3000元的有5人,月收入3000-4000元的有5人,4000元以上的2人。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大多数代表性传承人生活并不富裕,很多处在中下水平,部分比较清贫。

根据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访问,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表示: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条件带来很大变化。

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可以获得财政部、文化部下发的10000元传承补贴,部分区县也给予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的补贴。

青浦区非遗保护分中心对经过考核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补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补贴;浦东新区保护分中心对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不定期发放传承工作补贴、车旅费补贴等,人均从前几年的500元已提升到今年的2000元,年内预算传承补贴为14万元。

部分项目保护单位也给予代表性传承人一定的经费资助,年均4万余元。

传承人的补助资金极大地提高了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和责任感。

统计结果显示,近三年本人拿到过传承活动资金补助的占33.1%,绝大部分属于政府财政拨款。

(二)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言传身教作为文化链而延续,是“活”的文化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代表性传承人就承担了这一文化接力棒的角色。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来说,他有开展项目技艺传承的责任,履行相关文化传承的义务。

调查显示: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还在带徒弟的占72.5%;目前还在大中小学校兼课的占27.2%;近三年代表性传承人在其他省市进行过展示展演活动的占52.2%;到国外参加过展示展演活动的占23.0%。

1、培养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项目的活态传承,培养后继人才是传承人的首要工作。

主要有四种传承方式:(1)家庭或家族传承,占19.7%。

所谓家庭或家族传承,主要表现在传统技艺、中医、戏剧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中,只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中间进行传授,一般不传外人,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

如海派剪纸的王建中是江南神剪王子淦的儿子,海派面塑的赵艳林是创始人赵阔明的女儿,石氏伤科疗法的石仰山是创始人石筱山的儿子。

从小耳濡目染地学习是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先天的优势,对其长辈的精髓往往能有更深的理解,家庭(族)传承对注重流派特征,一脉相传的非遗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种传承方式。

(2)师徒传承,在传统技艺,戏剧曲艺类项目中,师徒传承是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占58.3%。

以传统医药类项目为例,沪上曾经名医荟萃,流派纷呈,但在目前西医占据大半壁江山的情况下,一些流派诊疗阵地日益萎缩,其特色学术思想、特色技术传承乏人,要做好中医流派特色技术的传承,龙华医院于2001年6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这26个工作室中有不少已评上了代表性传承人,如施杞、朱培庭、唐汉钧、陆德明、陆金根等。

这些工作室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培养了100多名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平均培养时间为6年。

师生每周共同门诊2-4个半天,以录像、录音、数据库、文字等多种形式保留名老中医诊疗过程和经验,并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这种固定的,系统的培养,迅速提高了中青年骨干医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实现了中医特色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市卫生局也启动了“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计划”,通过2-3年的研修,培养具备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掌握特色中医诊疗技能水平的新一代名医大家。

培养期间需在海派流派临床基地、名中医工作室或特色中医临床专科等开展临床工作,结对跟师学习海派名医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技术方法和临证经验,并总结、提炼、整理海上名医经验,继承中医特色和流派技术。

(3)社会传承,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艺人的表演,无师自通而习得的,占8.2%。

许多散落于民间的传统音乐、舞蹈、文学等项目,其传承往往是耳濡目染的自发传承,数十年如一日的苦练而达到一定的高度。

田山歌、码头号子、滚灯、手狮舞、舞草龙等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都是在社会传承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该项目的佼佼者。

陆春龄是我国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之一,被国内外听众誉之为“魔笛”。

他7岁向一位皮匠师傅学笛,十几岁时参加了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1940年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

青年时期的陆春龄为生活所迫,曾开过汽车,踏过三轮车,他借笛子来排遣胸中积郁,四处寻师访友,磨砺自己,最终成为江南丝竹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