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
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野草》鲁迅著。
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
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先总写。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其次是回忆。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二写梦中"好的故事"。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
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
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
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
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
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多幅画面;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