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文明大提升”主题征文
齐力治拥堵争做文明人
实验小学五(5)班李睿晗指导教师:胡庆龄昔日的上学、放学高峰时间,我们学校门口总是停放着接送孩子的各种机动、非机动车辆,本来就不宽阔的马路,还是有人拼命地往前挤,就像一个大“集会”。
校门口短短的一段路都被“占领”了。
卖菜的,早点小吃的,做广告的,搞推销的……从小区出来的汽车大声地按着喇叭,才可以让人群让开一点;骑自行车的人,简直像马戏团里技艺高超的演员正在走钢丝;路上的行人,见缝插针地穿梭着……再加上蜂拥出入的学生流,把门口的马路挤得水泄不通。
这样相似的一幕幕在我们学校门口上演着,校门口交通苦不堪言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如今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路“宽”了,人“少”了,车“没”了……
小记者采访了唯一一位侯在校门口的家长,她是一位穿着时髦的阿姨。
“我的孩子一年级,是一个小不点儿,走路很不当心,经常要磕磕碰碰。
他们班的等候区离校门口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怕他走丢。
所以我在这里等他,第一可以安全一点,第二可以更快地接他回家,第三我很急着想要知道他的学习情况。
”她不肯告诉小记者孩子的名字,估计也是明白这么做不太对。
那么那些认认真真在指定的等候区等候的家长,又是怎么想的呢?小记者又采访了一位站在等候区的家长,他是一位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叔叔。
他告诉我:“学校有学校的规定。
为了不违反校规,我就站在这里等了,不然孩子被拍照上传学校工作群后是要挨批评的哦。
”他调皮地笑了笑,接着又正色道:“如果都挤在校门口,里面的孩子都出不来了,接起来不是更慢吗?”“那您不担心孩子的安全吗?”小记者问。
“不会,他是跟着路队出来的,有老师带。
”
那么,同学们希望自己的家长在哪里等待呢?小记者询问了班上的一位女同学。
她想了想说:“希望在等候区接。
因为大家都挤在校门口,自行车、电动车在人堆里拐来拐去,我们更容易被碰着啊。
如果人多的话,怎么能一眼看出自己的家长呢?还不如等候区方便。
”“我们班因为已经是高年级了,有不少同学是自己回家的。
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和同伴一起步行回家,既锻炼身
体,又一路可以说说笑笑,交流学习,多惬意啊。
”另一名女同学笑盈盈地说道。
是啊,在县领导“治理县城学校门前拥堵”的正确决策下,在交警、学校领导、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门口的拥堵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扭转。
汽车来来往往,自行车骑骑停停,有些同学在路上打打闹闹,这样的状况确实比较危险,家长担心安全也有一定的道理。
而且,他们想要很快接到孩子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但是,无序的拥挤,一定会使情况更糟糕。
习惯要靠自制养成,文明要从自己做起。
家长们更应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并和孩子一起争做文明人。
如果人人都能够那么做,我们校门口的“集会”就可以“寿终正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