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问答题1.简述郭霍法则的意义。

答:郭霍法则是郭霍在微生物学发展早期提出的确定病原菌的原则,其要点是:(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患者中查见,而在健康人中不存在(2)特殊病原菌能从患者体内分离培养获得纯种(3)该纯种培养物能接种易感动物能产生相同病症(4)能从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重新获得该菌的纯培养物。

该法则对于鉴定一种新病原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必须引起注意:如有些带菌者并不表现临床症状,有的病原体(如麻风分支杆菌)尚不能人工培养;有的病原体还未发现易感动物等,现在对新病原体的鉴定,尚可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鉴定。

2.简述细菌L型的形成、生物学性状特点及其致病性。

答:当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破坏或合成时被抑制,可使细菌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

细菌L型呈高度多型性,无论其原是革兰阳性还是革兰阴性一般呈阴性。

细菌L型培养困难必须在高渗透压环境下才能够生长并且并且生长缓慢,大多形成荷包蛋样的小菌落,当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可回复原菌细菌L型仍有致病力,但较原菌弱,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脊髓炎,心内膜炎等等,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有耐药性。

3.简述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应用意义答: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细菌分类方法,分别鉴别染色法(1)方法:①标本固定法,用碱性染料结晶进行初染; ②加碘煤染法,使之在菌体内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用95%的乙醇脱色;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结果,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细菌称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而被复染为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阴性菌。

(2) 应用意义:革兰染色对于细菌的鉴别、,抗菌药物的选择,以及研究不同类细菌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

4.请分别描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种培养基的生长现象。

答:⑴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的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繁殖后呈现均匀浑浊状态,链状的细菌呈现沉淀生长状态;某些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支杆菌)呈表面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⑵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经分离培养后,单个细菌可生长为菌落,不同细菌形成的菌落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透明度,表面及边缘状况以及在血琼脂板上的溶血情况等方面不同,这些均有助于细菌鉴定。

一般将细菌菌落分为三型:①光滑型菌落(S),新分离的细菌大多呈光滑型菌落②粗糙型菌落(R),多由S型细菌变异失去菌体表面的多糖或蛋白质而形成③黏液型菌落,多由有厚荚膜或丰富黏液层的细菌形成,如肺炎克雷博菌等的菌落⑶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半固体培养基的黏度低,有鞭毛的细菌可在其中自由游动,因此的用于鉴别细菌。

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羽毛或云雾状浑浊生长。

无鞭毛的细菌只能沿穿刺线呈线状生长。

5.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答:⑴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通过与菌体蛋白质结合或使蛋白质脱水,导致细菌蛋白质变性或凝固而死亡。

如酚类(高浓度)醇类。

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醛类等。

⑵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通过改变或破坏胞类活性基团功能,使酶活性丧失。

导致细菌代谢发生障碍而死亡,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等。

⑶损伤细菌胞膜:能降低细菌细胞表面张力并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等。

使细菌内容物外流,而细菌外的液体进入细菌。

导致细菌破裂,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6.简述质粒的概念及主要特性。

答: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环状的双链DNA。

其主要特征有:⑴质粒可以赋予细菌某些遗传性状:如① F质粒编码细菌性菌毛② R 质粒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性基因③ Vi质粒编码细菌毒力④ Col质粒使大肠杆菌产生大肠菌素⑵质粒可以自主复制:存在于多种细菌胞浆内的质粒可不依赖染色体而独立进行复制,有的质粒既可以独立进行复制有能整合到宿主细菌的染色体内与其共同复制。

质粒随细菌的分裂传入子代细菌⑶质粒不是细菌必备的结构:质粒可自行丢失或经人工处理消除,失去质粒的细菌其生命活动可不受影响⑷质粒可以在细菌间转移:接合性质粒能通过自身传递装置(性菌毛)转移,非接合性质粒不能编码产生性菌毛但可以噬菌体为载体,接带其转移或与其接合性质粒结合并随之转移⑸一个细菌可带有一种或几种质粒7.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答:正常菌群的成员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就为菌群失调,若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之为菌群失调症。

其发生机制如下。

(1)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抑制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增殖,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菌群失调症。

(2)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内分泌失调:如恶性肿瘤﹑长期糖尿病等,是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

严重的菌群失调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导致群失调症。

8.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答: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此时正常菌群也可使机体致病。

这类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而在特殊情况下引起致病的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一般在以下下几种特定条件下,正常菌群可以致病。

(1)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或由于手术通过伤口进入血液,腹腔等,就会引起感染。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大面积烧伤,过度疲劳,受凉,长期消耗性疾病以及应用大剂量的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身性免疫功能下降,从而使正常菌群引起自身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3)菌群失调:由于某些原因而是某一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生态系出现不平衡状态,成为菌群失调。

由此而产生的一些列临床症状称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症常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某些患者,肠道中对抗生素敏感的大肠杆菌,类杆菌等被大量杀死,而对抗生素不敏感或耐药性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从而引起假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病。

9.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1)菌体表面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2)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过程中长生的某些胞外酶,他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10.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答:内毒素和外毒素主要区别详见下表:内毒素和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有细菌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少数在菌体裂解后释出细胞壁成分,在菌体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不稳定,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稳定,耐热(160℃2~4h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表现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内毒素性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无明显中和作用,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11.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答: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如下。

(1)皮肤与粘膜屏障:皮肤与粘膜构成了机体的外部屏障,是机体抵御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起作用主要有:①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健康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能有效地阻挡细菌的侵入。

②分泌杀菌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胃液中的胃酸,肠液中的蛋白酶及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溶菌酶等,都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③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寄居在皮肤,粘膜的正常菌群,可通过生存竞争,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抗菌物质,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和抑制作用。

(2)血脑屏障:主要由软脑膜,脉络丛的脑毛细血管壁和包绕在血管壁外的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

血脑屏障能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婴幼儿由于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故较易发生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胎盘屏障:胎盘屏障是存在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一种屏障结构,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构成。

能阻止母体血流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进入胎儿体内,保护胎儿免受感染。

12.简述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答: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因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不同,可有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1)完全吞噬:病原菌被吞噬后,在吞噬细胞溶酶体中被灭杀,然后将消化后的残渣排除胞外,此为完全吞噬。

例如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在5~10min内死亡,30~60min内被消化。

(2)不完全吞噬:有些病原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等胞内寄生菌,在机体免疫力缺乏或低下时只被吞噬而不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

不完全吞噬可使病原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和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有的病原菌甚至可以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

13.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答:致病菌引起的全身感染是指感染发生后,病原菌和(或)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菌早期的菌血症。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如高热,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死亡。

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可引起败血症。

(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肿胀和肾脓肿等。

14.简述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

答:进行细菌学检查的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主要有:(1)采集标本是应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2)根据疾病特点,适时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

采取标本的局部不应使用消毒剂。

(3)采集标本原则上应在抗菌药物之前,对已用抗菌药的患者标本,应注明所用药物的名称。

(4)标本采取后,应尽快送检。

除某些细菌(如脑膜炎球菌)在送检保温外,大多数标本可冷藏送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