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
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二)人格
人格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对象。
三、心理学的目标
(一)心理学的主要目标
1.陈述心理现象和行为
2.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
3.预测心理现象和行为
4.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与行为
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性,即人的这种行为产生的本质是什么(陈述)?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发生(解释)?可以预测这种行为将在何时产生吗(预测)?那么,影响这种行为变化的条件有哪些(调节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无论研究哪种心理现象或采用哪种具体方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都大致相同。
一般包括下列步骤:①提出问题;②查阅文献;③形成假设;④制订研究方案;⑤搜集数据和资料;⑥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处理;⑦结果分析;⑧作出结论。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前3个步骤是选题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假设和考虑选择验证假设的途径和手段,考察选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中间两个步骤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及其操纵和记录的方法,并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然后搜集论证假设的证据。
后3个步骤主要是运用逻辑方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研究中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出解释,说明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的符合程度、形成结论。
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反映该项研究的成果。
因此,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
心理学家总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以及研究过程各阶段的要求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基本研究类型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分析3种类型的基本变量,即机体变量、刺激变量和反应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变量是指可计量处理的条件、因素或特征。
人和动物(被试)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如在遗传、发育、动机、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统称为机体变量。
影响机体反应的种种环境因素,如外界的声音、光线、生活和工作条件、学习环境以及他人的言语、动作、态度等的变化,统称为刺激变量。
由刺激引起机体行为上的变化,如反应的速度、次数、正确性、强度等方面的差异,则统称为反应变量。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变量与引起这些变量的各种因素是怎样联系的,通过对这3类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对上述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可将心理学研究分为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这两种基本类型。
实验研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统地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的计划改变,观测记录因变量所受影响的一种研究方式。
在一般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为刺激,因变量为反应。
如果观测到因变量的产生与变化确实是由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那么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就存在着因果关系。
然而,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常常是很复杂的。
例如,在一项实验中,奖励办法的改变(自变量)确实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变化,而学习成绩的变化又要通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所引起。
因此心理学研究还必须考虑这类处于中介地位的机体变量。
机体变量虽不属于完全可以事先处理的自变量,但也应当作适当的考虑和处理,如选择智力水平和人格特点相似的被试,以突出自变量的影响。
所谓“控制情境”,是指研究者对于自变量严加控制,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或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条件都固定不变,否则就难以正确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原因。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被试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被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研究方式。
一般说来,研究者先选定两个可测量的变量(如年龄、智力、兴趣、学习成绩等),再对被试就这两个变量的测量结果用相关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根据得到的相关系数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
相关研究所需的资料通常是由自然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取得的。
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阐释变量间存在关联,却不足以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下例即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分类系统。
心理学研究方法图册
资料搜集方法包括实验法、度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和档案法。
实验法通常是借助于仪器装置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条件下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调查法以向被试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口头调查(访谈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
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试言行的观察记录来积累资料的。
由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因而心理学还有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自我观察法。
心理度量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心理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方法。
其中心理量表法可根据制定量表的单位和参照点的种类不同,分为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4种;测量法也称心理测量,内容广泛,形式上可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心理物理法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包括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档案法是搜集有关被试的文献资料(如日记、自传等)的一种研究方法。
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程度来看,档案法最低,实验法最高。
它们所收集到的关于心理事实的资料既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在具体的研究课题中,各种资料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表现其应有的科学价值。
资料分析方法包括心理统计学和逻辑思维方法。
心理统计法是数理统计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包括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
描述统计提出概括性的数据,而推理统计则是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推断总体,即从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
逻辑思维方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手段,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化和推理等。
除上述之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如文献综述法、个案研究、发展研究和模拟法等。
模拟法是根据某种近似的理论先设计出与心理活动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对原型的性质和规律进行探索。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多种模型,主要的为潜特征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理论模型和图解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