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擀面论文”,你怎么看

“手擀面论文”,你怎么看

“手擀面论文”,你怎么看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19期
我们不应过于功利心,要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好奇心,
谁知道下一个改变社会的科学研究,会不会就是看似“无聊、无用”的呢
一篇名为《手擀面加工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及热力学原理》的文章在高校朋友圈火了。


章将和面、擀面、煮面的全过程展示出来,从科学角度解答了为什么要饧面、为何要卷着擀、
擀面翘边是什么原因、煮面时又为什么要加少量凉水等问题。

作者张亚辉是西北工业大学的留法博士,专业为固体力学。

张亚辉说,吃西餐吃多了就会腻,于是他自己学着做饭,在做手擀面的时候忽然想到,自己擀面的方式不就是应用了在本科
期间学到的力学原理吗?于是就打算写一篇文章来总结这些知识。

“我其实本意是为了幽默一把,这些科学原理本科生都懂的。

”张亚辉说。

4月13日,张亚辉将这篇论文发到了自己的微
信公众号上。

从网友反响来看,大多数人是喜闻乐见的,并没有像曾经嘲讽某些“无聊”研究
那样,嘲讽博士研究手擀面;网友开明固然是其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这篇文章毕竟有
一定价值。

正如目前许多评论所说,“手擀面论文”或许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助力手擀面
实现产业化发展。

其实写作这样的论文,张亚辉并非第一人,科研圈很多人都在做类似的研究,比如知乎上
经常有“大神”用数学模型去分析一些生活琐事,此前还有人分析过怎么穿秋裤更利于保暖、
研究女孩子跑步时马尾的摆动频率的力学原理。

生活中很多平常的事物,其实背后都有值得探
索的奥妙。

张亚辉说,他的这篇论文并没有进行定量分析,所以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篇论文,只是一
篇写着乐的科普文章。

文章受到广泛关注给他的启发是:科研并不一定都是“卫星上天”的宏
大命题,也可以有“油盐酱醋”的日常探究。

从某种角度来讲,“有用”和“无用”不是科学
研究价值衡量的绝对标准。

能通过日常的素材让更多的人获得科学道理,这也是科研的价值所在。

●媒体评点:抛开价值不谈,鼓励类似研究,也是鼓励学人打破常规、发散思维。

当舆论
氛围是宽松的,公众对“奇怪”的研究总是抱以宽容的态度,学者们想必会更有勇气放开手脚,进行种种“不走寻常路”的尝试,这对科研创新来说无疑是好事。

鲁迅曾说人们呼唤天才,但
是想要天才首先要有诞生天才的土壤,须知天才也是从婴儿长大的。

不如放下我们的功利心,
多多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好奇心,谁知道下一个改变社会的科学研究,会不会就是原本看似
“无聊、无用”的呢!(吴云青,《南京日报》;江德斌,华声在线)
◎话题拓展:有用与无用;日常生活背后的多元思考;打破常规,发散思维;价值;宽容心;好奇心……
(资料来源:《华商报》《南京日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