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 (1)(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 (2)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 (3)(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 (4)(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 (4)(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 (4)(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 (5)三、学习:教育本质之表征 (6)(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学习 (6)(二)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7)(三)现代学校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8)教育本质问题是关于教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根本问题。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具有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和永恒性。

同样,有了教育就有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的认识及其影响的实践。

然而无论人们如何认识和解释教育,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育都是通过教学使人社会化和知识化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及其错位现象如果从教育与社会这一维度来考察这场论争,学术界关于教育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1)上层建筑说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即教育是上层建筑。

一定社会的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过来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上层建筑说强调教育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变革,教育具有上层建筑的本质特点。

(2)生产力说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教育就是生产力。

教育已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物质生产过程。

生产力说强调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它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事业是生产事业,而不是消费事业。

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3)多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又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阶级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

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增殖和更新他的质态。

形成教育的多质的、多层次的、多水平的本质属性。

(4)特殊范畴说有论者提出教育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教育像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范畴,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

(5)社会实践活动说“实践说”的各种观点,一般是以“教育是……实践活动”的命题形式出现的,所探讨的实际上是教育的职能。

“实践说”阵营里的观点主要有:①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③人们通过教育实践,把柔弱无知的婴儿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职责的成人,所以,教育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

(二)教育本质“错位”现象分析在教育本质的讨论中,不少论者注意分析了教育本质与相关概念的区别、联系,力图祛除本质论争中的“不和谐音”,使讨论在同一旋律上奏出动人乐章。

(1)“本质”与“归属”这是教育本质研究中论述较多的一个问题。

有论者认为,“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等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分析,实际上触及的并非本质,而是教育的归属问题。

本质与归属是不同的范畴,本质解决的是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问题,归属恰恰是要寻找各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归类的问题;“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等关于教育本质的分析,实际上触及的并非本质,而是教育的归属问题。

(2)“本质”与“功能”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是与教育职能(功能)的分析分不开的。

最初的论争就是由对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抑或(和)生产斗争的工具这两大职能的关注引发的。

有的论者把职能与教育本质等同看待,认为教育职能决定教育本质。

(3)“本质”与“属性”在讨论中,有论者指出本质与属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一事物在同别的事物发生关系时便会表现出多种:属性(性质),只有那些反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的特有属性,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才是事物的本质。

但在讨论中,有不少以属性代本质的论述,“社会实践活动说”和“精神生产说”是对教育职能的外部表现的概括,它们虽然反映了教育的某些属性,却不可能成为使教育区别于一切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

它们只能反映特定关系下的属性,不能反映任何关系下的普遍性,难免有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之嫌。

(4)“本质”与“规律”本质是组成一事物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哲学上常见的定义引导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使得一些论者将其与规律——事物发生过程中的本质联系等同起来。

认为研究教育本质实际上就是探讨教育的一般规律问题,并以此出发,去从教育活动的内部矛盾以及教育与社会生产、经济基础和政治的关系中探索教育的本质和一般规律。

“培养人说”、“知识传授说”、“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活动说”等,都是受这种本质观引导的;它们偏重于教育自身联系的揭示,其弱点在于揭示他物的联系不够。

(5)“本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相对,本质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本质比现象深刻,深藏于现象之中,现象比本质丰富,反映着本质;本质是可以认识的。

对于哲学上对本质与现象这一对立范畴的理解,似乎并无异议。

有论者依此指出,正确认识教育现象是正确认识教育本质的前提,但揭示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的具体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抽象,而不是现象的堆砌,要有一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

但是,在教育本质讨论过程中,有论者认为确实存在着不少将本质与现象混同起来的作法。

如“社会实践活动”根本不是讲本质,而只能说是一种现象的概括;这种表述尽管是对的,但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绘,而不是科学的抽象,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与阐明。

二、教育本质的真实意蕴及其思考的前提性逻辑教育本质是教育现象之间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但对这种必然联系认识的角度或根据不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实践也就不同。

教育本质论的变化既是随着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也是随着人对教育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教育本质既是抽象的,更是实践的教育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或行动,活动的本质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认识教育活动的本质必须有思维的抽象,但教育本质形成决不能只停留在思维对教育实践抽象的层面、状态或水平,更应该是教育实践、教育行动对思维抽象的教育本质的具体化、操作化、现实化。

教育本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最终不在人们的抽象思维中,而在人们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

当然也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怎样管理教育、管理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实际上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

研究和形成教育的本质更应该强调教育本质的实践性、活动性、行动性。

(二)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事物的本质既有现象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意义上的本质或者称现象的本质,也有本质之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意义上的本质或者称本质的本质。

教育本质的本质是指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事物的根本特点。

教育现象的本质则是指某个时代和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具有的相对和变化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一种教育区别另一种教育的根本特点。

事物的本体或事物的本质之本质至少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的最初起始原因或终极原因,社会活动的本体不仅如此也是其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

教育本质论不是揭示教育具有什么根本或本体功能,而是揭示教育如何发挥其各种功能或教育发挥各种功能的方式,认为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或作用都首先要通过观念的变化或转变然后才能影响到制度和行为操作层面,最后才能影响到物质层面。

教育本质首先决定于人们对社会实践反映形成的世界观、人的本质观、价值观、教育观等观念,然后是教育实践。

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具有人类永恒性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教育具体存在或“定在”、“限有”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三)教育本体的自在性和教育本质的自为性本体是本质产生和形成发展的原因,本质是本体发展变化的结果;本体作为本质的原因是永恒不变的,本质作为本体发展的产物是不断变化的;本体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本质是本体发展可能性转化成的现实性;本体论揭示的是本质何以可能成为本质的根源,本质论的任务不是揭示本体是什么,而是揭示本体发展的结果是什么。

教育起源于教学,教学是教育的本体,但不是教育的本质。

教学,即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教育的本体,是最基本的教育现象,任何教育无论如何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教学,都是在教学基础上发生的发展变化。

任何教育本质及其认识离开教学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都不可能构成和反映教育的本质,但任何构成和反映教育本质的教育现象不仅仅是教学现象,而是包含比教学现象丰富和复杂的多的教育现象。

总之,教育既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也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是必然性和自为性的统一。

(四)教育本质是教育本体对教育主体和教育价值结构的统一建构和生成教育本体、本质、主体、价值和规律以不同方式和结构统一于教育实践之中,教育实践是教育本体、本质、主体、价值和规律以不同方式和结构构成的统一体。

本质不仅是客体现象间的必然联系,而且是本体及其规律、主体及其价值观之间的必然联系。

本体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必然联系和统一原因,是存在之源。

它支撑存在,营养主体、潜在价值,选择、建构本质,生成规律,相对于本质具有时间先在性、自在性和隐匿性。

本质存在是一种存在的必然联系和统一原因的结果,它寓于和源于本体,显现和规范本体,整合价值、主体和规律,相对于本体存在既具有逻辑先在性、超越性,自为性,又具有现实性,是主体在实践中生成的,是实践的合理性或合理性实践的规定,是合规律性或必然性,合目的性或应然性、必要性、可能性,合规范性或可行性、操作性的统一及其建构,是客观世界的自在必然发生发展规律与主观世界的白为必然需要和追求规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合理建构,是对真、善、美统一的合理性追求。

主体形成本体,理解、生成意义,体认、完善自我,评价、建构和实现本质。

价值源于主体,引导本体,决定本质,影响规律。

规律是本体、本质的发展趋势和主体价值取向的必然联系。

教育本质观是由教育主体观和教育价值观决定的,教育主体观和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本质观也不同;教育本质观不同,教育实践也不同。

始于现代、成于当代的信息社会把人看做交往的人,是主体自己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不断改组改造的产物,是永未完成的建构的存在,把教育规定为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平等交往、主动对话、相互理解、直接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