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之比较在卢梭的著作中,自然和社会的对立构成了他思想体系的基础。
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应的是自然人和社会人。
卢梭认为自然人需要的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或是再满足一下性的需求。
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所以不需要交流,也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
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结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文明社会倡导美德、恶习、竞争与压迫,在自然状态下是不存在的。
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
之所以有自爱心,是动物生存的本能,人有求得生存的欲望。
面对死亡或威胁时都知道逃生,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
怜悯指人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
这两种情感是人与物的相同之处。
不是人才单独具有的。
卢梭认为,自然人没有善恶观念,他们既不知道什么是善,也不知道什么是恶,在自然状态下没有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只是因为自然人对善恶的无知。
所以不可能有道德和法的出现。
在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只有爱和怜悯。
人们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卢梭面对政治秩序现实化、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反思,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道德文明,反而更多的是犯罪。
说明人们忽略了道德问题,他看到的是社会越是进步,道德越是败坏。
卢梭认为自然人只要有了需要,产生交往,进入社会,有了理性,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恶,为了各自的私利明争暗斗。
而在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是善的,当人们进入社会后就有了理性和德行观念。
这意味着自然法的出现。
所谓自然法就是公意。
为了使人们能在社会状态中享有同自然状态的自由,过上有德行的公民生活,卢梭创造了一种政治制度就是公意。
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更是奴隶。
”⑴因为人人都想自由,相比他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权利,越是处于众人之上的人,反而不自由,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不得不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是人得权力越大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
因为他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就拿帝王为例,他手上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有时候连自己的婚事都不能做主,要听大臣们的意见,考虑婚姻对国家的影响等,因次说,龙椅就是一把黄金锁是不过分的。
卢梭想改造社会,防止人们不被腐化,不会自甘堕落,使公民成为有道德的文明人,而不是成为一个恶人,他提出用自然法来改造社会。
使社会人达到或接近自然人。
事实证明这种观念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卢梭论述的自然人是孤立的存在,这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说他想方设法让社会中的人变成孤家寡人。
他的观点脱离了客观的历史条件,是抽象人性观,人与人不交往,孤零零的生活在世界上,把人与人隔离开来是不可能的。
自然状态学说就是想为近代社会创建一个正当性的社会基础,找到合理的根据。
说明自然状态下自然权利的重要性,由于相同的近现代的时代特点,卢梭与霍布斯论述的自然状态学说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区别。
那就先看两者的相同点。
第一、卢梭与霍布斯都接受了近现代的机械自然观。
霍布斯认为人的构造与钟表差不多,机械力学不仅支配人的生理,而且支配人的思想、情感。
他不仅把人看作带有灵魂的机械结构,“还把这种对人的观点运用到国家身上,这样就把国家变成了一台自主权代表法人充当灵魂的机器。
”⑵就是说人的身体是按照机器原理构造的,就连人的思想都是遵循力学原理来运转的,一句话就是人就是机器。
但是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思维不同,与机器更不同,机器是人按照一定的原理生产出来,并按人的想法做功。
而人不同,人是自然界发展的结果,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改造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身。
这与机器不是一回事。
卢梭的机械自然观肯定了笛卡尔的思想即动物是机器。
他认为,任何一个动物都是一部机器,自然给这部机器一些感官,是它活动起来。
并在一定程度上防备想想毁灭火干扰它的东西。
就是说,人与机器一样,人也按照机器的运作原理在活动。
功能与机器差不多,没有思想,人也是做机器一样的运动。
只是比一般的机器更精巧。
人可以控制机器,那么谁来控制人的运动呢?卢梭认为,人类社会可以比照物理学进行推理,物理学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解释感官的的机械作用和观念的形成。
除了在纯粹的的精神活动领域,如人的意志力或选择能力,以及这种能力的意识方面。
都可以通过力学的规律来解释。
⑶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不是纯粹只做机械运动,知道在危难时刻舍生取义。
有决心、意志、干劲、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
动物则没有,机器更不可能有。
在关系到国家、民族利益上,人们可以做到舍小我,顾大我。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人们能够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主观是否和客观一致。
这是机器、动物都不可能做到的。
机器做功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活动。
当机器出故障时,自己不能维护,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活动计划和方案。
第二、卢梭和霍布斯都反对“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种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适应社会,人都是追求自身的荣誉和利益。
而不是寻找朋友。
他以婴儿和未受教育者为例,驳斥了人天生是社会动物这一理念。
因为婴儿生下来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未受教育者不知道社会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
只知道追求自身的利益,不会去寻找朋友。
还有精神上有病的人,也不知道社会为何物,所以一生都不能适应社会。
因此,霍布斯认为,人是孤立的非社会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是政治性动物”。
因为从人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别无选择的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从小孩吃、喝、穿、用的东西。
哪一样离得开社会群体,还有他已经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当中了,这是割不断的客观联系。
如果人是非社会动物,那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只是披着人皮的动物,不属于人。
人是在社会中成长的,如果人只是孤立的个体,婴儿不可能成活下来,等待他的只能是死亡。
就算他什么都不知道,从他生下来那天起,就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说就生活在社会关系当中了。
既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就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人得生活也是如此。
因此,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孤立的,他们彼此不往来,因为都不需要对方。
卢梭与霍布斯都在理性与社会领域寻找自然法的基础。
霍布斯在激情领域找到了自然法的基础。
在卢梭看来,自然状态下的人没有理性,因为理性要依靠语言为基础,而人与人之间有不交流、不来往,所以就没有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理性的存在。
这个观点割裂了人得社会属性。
人得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交往就不会有人的产生,更不会有社会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仅靠一人之力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这时候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上述观点没有从人得发展历程来看社会的形成。
这种观点就是把人从具体的生活条件下抽出来,然后把人隔离开来,这样就没有恶的产生,也就没有道德的问题。
通过理性来寻找自然法的社会基础。
第三、卢梭和霍布斯都强调自然平等观念。
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是平等的。
如体力强的人往往被体力弱的人用计谋打败。
在人群中,有些人在一方面有优势,则在另一方面稍显不足。
从总体上看,大家能力都差不多。
同时,他还认为智力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所得的经验。
在相同的时间里学习某种东西,获得的知识是等量的。
不是谁多些或者谁少些。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的人得反应能力要快些。
有的则慢些,在相同时间内,有的人理解更透些,可能学到的东西更多些。
对同一个问题,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悟不透。
因此,人的资质是有差别的,能力是有大小的。
要不然人人都是专家和大师,会有庸人吗?人的能力大小,既有智力因素影响,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动物状态,自然人没有能力用理性控制情感,自然人不具有理性,自然人的欲望只是满足生理的需要。
在宇宙中他所认识的唯一需要就是食物、异性和休息。
他所畏惧的是唯一灾难就是疼痛和饥饿。
在这儿,卢梭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人与动物具有共同的属性就是自然属性,但是人有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
卢梭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吃饱穿暖,就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也。
人没有理性,人的情感受欲望的驱使,不能用理性去控制它。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人与动物都在遵循这个规律在生存,弱肉强食。
不可避免,共同生存有相互竞争。
人们为了减轻痛苦和解决饥饿,就得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是任由饥饿和痛苦的折磨。
上面的论段谈到了卢梭和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相同点,下面就来区别两者的不同之处。
1、自然善和自然恶在霍布斯看来,只有假定人本性恶才能实现权威政治。
就是说,只有以恶作为前提存在,才能通过一定的手段达到抑恶扬善的目的。
于是,他就得出来两条关于人性绝对肯定的假设,人性贪婪的假设,他使人人都极力要把工财产据为己有。
二是自然理性的假设,人人都把死于暴力作为自然中的至恶努力予以避免。
(4)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他们不知道善恶观念,没有理性,人天生是恶的。
有欲望,他们想占有他人财物。
人人都力求自保,生存下来。
这是人的本能,所以恶是影响人们生存下来的重要因素,霍布斯就探求一种避免恶发生的办法,那就是通过设计一个好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人人都遵从它,就可以避免死于暴力。
以免人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不能自保。
实际上,霍布斯支持通过好的制度来达到善的目的。
他不赞成品德的塑造,他认为只要有有一个好的制度,就可以避免恶的发生。
如果不塑造人们的良好品德,尽管制度再好,人们不去遵循它,那也没有用。
要到达抑恶扬善的目的,必须从塑造人的品德和创建一个好的制度两方面着手才行。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事物发展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紧靠某一方面的矛盾是不行的。
就像只有适当的水分、阳光和温度,而没有受精的种蛋是孵化不出小鸡的。
因此,抑恶扬善,就必须把人的品德塑造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霍布斯认为,人人都把欲求的东西称为善,他们把厌恶的东西称为恶,划分善恶的根据是人的自我保存的欲望。
善恶的概念完全是主观的,正是因为善恶没有客观标准,所以导致了争论和战争。
根本原因在于欲望的驱使,为了利益,人们把错误的说成是对的,把坏的说成是善的。
为了避免是非好坏不分,通过缔结条约来达成共识。
设立主权者,这是实现所有人自然权利的基础。
实际上是通过理性立法拉大到目的。
霍布斯认为,善恶之分没有客观的标准,是由人的主观好恶来判断它。
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遵循正确的原则呢?笔者认为,是非善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那就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