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工学校“电工技能”一体化教学探讨

技工学校“电工技能”一体化教学探讨

技工学校“电工技能”一体化教学探讨摘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较差的情况,对《电工技能》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最优化的教育。

关键词:电工技能测评以考代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企业的大规模发展,技术工人越来越紧缺,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工程系列活动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广州现场会中,笔者了解到,到2012年,广东全省技能劳动者占劳动者比重达到45%,高技能劳动者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争当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直接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重任的中等职业教育部门及机构愈发显得更加重要。

近几年来,笔者在电工技能人才的培训,包括教学方式和方法作了深入地探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目前企业对电工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来自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分析显示,全国电力行业138万职工中,仅有高级技师1630名;有人戏言:如果不抓紧培养人才,过两年连爬电线杆的人都没有了……随着电力科技飞速发展和电力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电力系统人才结构布局与现在的国民经济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企业发展战略明显不适应,工人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技能型人才缺乏,已经严重制约电力行业更快的发展。

而且高级技师(1630名)和技师(2.3万名)的总人数不足职工总数的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根据南方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表明,电力系统对电工技能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占领着人才需求榜的前五名。

由此可见,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富强,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技能电工人才是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可是,在当今的职业教育中,电工技能人才培养却面临诸如生源素质低、教育投入少等种种困难。

二、电工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由于高中的学位逐年增多,导致只有少数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技术学校学习,而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欠佳,所以在电工技能课程的实习动手操作中常常表现出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不能主动思考,难以独立完成教学中要求的操作,甚至有时出现精神不能集中,边聊天边操作等不良现象。

因此,对于中等技能教育的理工专业生来说,其电类课程,无论是汽车专业,还是机械专业,电的知识无不贯穿其中。

事实表明,要学好理工类专业,必须具备非常扎实的电学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电类课程恰恰是学生普遍反映最难学习的一门课程,加上电工课的理论性较强而且对操作技术要求高,因此学习难的问题更显得突出。

以电工技能课为例,在几年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该门课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电工技能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对应联系的课程。

在实际工作中,离不开对电工基本概念掌握,对定义的准确理解,对各种计算公式的适当运用和各种安全规则的遵守,否则,电工操作极不可能完成,甚至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

例如当线路短路或过载造成熔丝熔断,需要更换熔丝时,看上去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电工活。

但能否随意更换熔体的材料或者粗细,如何合理更换,却需要一些电工基本理论知识的支持,否则就不一定能完成如此简单的工作,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明确熔丝的粗细是根据线路负载性质及工作情况来决定的。

照明、电热等性质的负载由于工作电流比较稳定,因此选用的熔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者稍大于线路负载的工作电流,这时的熔断器既可作短路保护又可作过载保护。

在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的线路中,由于启动电流通常可达到电动机额定电流的4~7倍,而启动过程一般只有十几秒。

所以,选择熔丝的额定电流应取电动机额定电流的1.5~2.5倍。

这时的熔断器仅作短路保护,不能用作过载保护。

经过以上理论的分析,结合公式Rt I Q 2=,S LR ρ=,我们就可以得出所需要的结论:此时该更换何种材料何种规格的熔丝。

又如,我们在敷设线路时,采用的导体该用何种材料,管径是多少,能否符合用户的用电需求,都需要我们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电工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是密不可分的。

2.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电气技术也迅猛发展。

如变频技术、微机控制、PLC 技术等在汽车、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像PLC 技术在电梯控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微机技术在各类家用电器中的使用也日益普及。

电气技术的发展使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对专业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也就迫使中等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也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

上述的两个特点,说明电工专业课教学应注意动手、动脑能力的共同培养,特别是动脑能力的培养是中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一个维修人员不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主动思考的话,是不可能干好这一行的。

所以,培养既会理论又能上岗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显得极为重要。

三、电工技能的教学方法与实施基于电工技能课的教学特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材、教法进行精心研究,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和体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精心研究,悉心传授作为一名电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应该结合对企业的调研,了解市场的需要,研究市场调查报告对教学的影响。

例如,在对污水处理厂等企业的调查中,用人单位提出该课程有些授课内容较深,但是实用性不强;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同时结合岗位实际需要的技能进行授课。

如供配电方面的知识,用人单位就提出重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的培养,重学生发展的潜力,应多动手,多接触这一类的设备。

除了研究市场调研报告,还应该做好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在电工技能课程的教学中,面对厌学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很重要,加上较好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安排,尽量使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如在讲解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环节的教学中,牵涉到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以及线路的连接等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该环节的内容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①、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有侧重地讲解,将重点和难点紧密围绕技能操作这个中心进行讲解和演示。

如汽电专业的学生着重于简单原理图的识别和线路的连接,而电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从元件知识到熟练连接的所有内容。

②、在分析原理时,由于学生已经上了理论课,因此只介绍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由学生自行分析原理,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联想,加强与以前课题内容的结合,以此巩固知识、加深记忆。

又如在学生实际焊接基本放大电路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焊接工艺、规范要求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会安排一个学生之间互相评分的环节。

标准如下:电子电路实习工艺评分标准表通过学生的自主互动加深对工艺规范的认识,逐渐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整个教学中,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深入细致研究教材和教法,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逐一分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演示,培养能力演示教学是专业实习课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比如电工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和工艺、电工仪表的使用等。

演示还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看到对比和差异,加深记忆,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测量放大电路的演示中,通过学生参与演示,自己动手调节信号源与示波器,直观地掌握知识。

同时老师在演示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在适当的时候带学生下车间参观机床设备及其它变配电设备等,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过程的运作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实际操作训练是切实提高技能水平的保证。

实践证明任何人学任何一项技能都有一个从陌生到会,从会到快,从快到精的过程。

而且这些操作安全规范、良好工作素养要靠长期训练形成。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一般都会存在一个通病——“好高骛远、过于自信”。

听老师讲完,自己再练一遍,就认为自己全会了,不知道勤学苦练,不知道技能是靠多次刻苦练习才能达到快、准、精的地步的道理。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时,要施加一定压力。

学生有了压力,就会产生动力,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次实习,许多学生由于对电的惧怕而缩手缩脚,但在教师引导下,便逐步上手,克服恐惧的心情,学习的兴趣慢慢形成,加上在每次实习中,对工艺突出的学生,让其组装的线路作为下一次同学实习的工艺样板,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这样,对工艺差的学生是一种较好的教育和促进作用。

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在实操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把整个实习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来执行:第一阶段,把对元件的识别和熟悉作为重点,主要要求学生熟悉各部分元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有故障的元件进行维修和保养,进一步熟悉各元件作用。

第二阶段,目标定在对线路原理和对布线图的熟悉。

教师先对要实习的内容原理进行复习,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画出布线图,或者让学生用软线在线路板上装接来进一步熟悉。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线路该怎么接,在真正动手实习时就心中有数。

第三阶段,目标定位在工艺水平上。

在学生掌握如何接线以后,着重强调工艺要求。

教师先对一些接线基本要求进行强调,然后在线路板上进行装接,逐步提高接线质量和工艺要求,可结合评分标准进行强化。

第四阶段,重在提高。

在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尝试对一些故障线路进行分析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既明确各阶段目标,又分解实习难度,既能树立学生自信,又能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提高实习效率。

如果老师不能够在训练环节上严格管理和要求,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摸不着边,久而久之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厌学的念头。

(四)、加强测评,以考代练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即时测验作为促进和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模块化教学进行评测并记入平时成绩,并以占总评成绩50%(其中模块测验成绩占25%,作业占10%,课堂表现分占15%,考试成绩占50%)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种计算方式是现在电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

通过评测可以使学生认清自己的实际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和更加努力学习。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测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质量,及时改进教学教法和调整教学侧重点,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在测评内容的选择上,尽量做到“教一,考二,学三”的原则。

在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

(五)、轻考试成绩,重考后总结在对待测验的态度上,始终强调学生要真正做到“考后一百分”,即考后再次测同一份试卷也能拿到一百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