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剖析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

剖析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

剖析建筑中自然通风技术
摘要:当前自然风已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建筑节能中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手段。

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以及应用进行分析,验证了自然通风技术较之以前空调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优越性。

关键词:建筑自然风技术
引言:建筑通风的目的是提供人们呼吸用的新鲜空气或在夏季降低室内温度。

空调技术的产生与成熟,使人们可以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小气候,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始终控制在相对舒适的范围内。

但空调并不是万能的,它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并着手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

给建筑以适当的自然通风是减少使用空调负面影响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自然通风是一项古老的技术,与复杂、耗能的空调技术相比,自然通风是能够适应气候的一项廉价而成熟的技术措施。

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动。

这种流动直接受建筑外表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

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

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原因: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

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通常认为具有以下三大主要作用:(1)提供新鲜空气;(2)生理降温;(3)释放建筑结
构中蓄存的热量。

自然通风是在压差推动下的空气流动。

根据压差形成的机理,可以分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和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1、风压作用下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

当有风从左边吹向建筑时,建筑的迎风面将受到空气的推动作用形成正压区,推动空气从该侧进入建筑;而建筑的背风面,由于受到空气绕流影响形成负压区,吸引建筑内空气从该侧的出口流出,这样就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空气流,成为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的形成过程。

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将被加热,密度降低,并且向上浮动,造成建筑内上部空气压力比建筑外大,导致室内空气向外流动,同时在建筑下部,不断有空气流入,以填补上部流出的空气所让出的空间,这样形成的持续不断的空气流就是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二、自然通风的实现方法
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

如果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

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

由于经过建筑物而出现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

某一建筑物周围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形状、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周围的自然地形有关。

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

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室内外密度差产生,沿着建筑物墙面的垂直方向出现压力梯度。

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物的上部将会有较高的压力,而下部存在较低的压力。

当这些位置存在孔口时,空气通过较低的开口进入,从上部流出。

如果,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气流方向相反。

热压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开口处的高度差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

而在实际中,建筑师们多采用烟囱、通风塔、天井中庭等形式,为自然通风的利用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建筑物能够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3、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

在实际建筑中的自然通风是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自的作用有强有弱。

由于风压受到天气、室外风向、建筑物形状、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

因此建筑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使风压和热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使用,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自然通风。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在一些大型建筑中,由于通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风压与热压往往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

而对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直接的自然通风还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于人体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的自然通风系统。

该系统有一套完整的空气循环通道,辅以符合生态思想的空气处理手段(如土壤预冷、预热、深井水换热等),并借助一定的机械方式加速室
内通风。

三、自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

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

1、建筑物的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

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

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

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2、建筑物的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

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
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

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

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著。

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

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

3、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

本文主要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

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

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

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
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通风效果好.
四、结束语
21 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将是建筑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后应追求的更高目标。

而通风是建筑的最基本功能之一,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降低建筑能耗,使建筑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动态的平衡,将是建筑在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后应追求的更高目标。

所以要关注自然通风技术,更要注意把这一传统的技术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和气候因素等相结合,提出多层次的、全面的、适宜的建筑技术,体现“气候决定建筑”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谈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j].建筑科学,2009(4).
张进嘉陈大昆.住宅的优化设计[j].住宅科技.
张炳华.土建结构优化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8:34-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