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这其中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
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
因此,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
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少批评。
苏霍姆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学生开始学习中,虽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并不一定合理,这时教师不能横眉冷对,应把否定的批评变为和善的话语去激励。
如在教《草船借箭》中,我问学生:诸葛亮看到周瑜一再逼问,为什么诸葛亮不反驳,还答应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呢?其中有许多精彩的回答,当然也有不乏者,甚至是哑口无言,我从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调上都给予了相应的表扬,如:这位“诸葛亮”可能早已洞察天机,胸有成竹了!这位“小诸葛”可能是想,对这个心胸狭窄的周瑜是无话可说的,还是拿点事实给他看吧……既为学生解了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如的氛围里,能自主的参与其中,积极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激活创新思维,让课堂焕发生机
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的,更应该是艺术的。
一堂课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这堂课就是苍白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第一、放开标准,激活思维。
许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先设计好了环节和问题,为了达到相应的预期标准,一层一层的将学生往问题上拉,向标准上套,教学环节看似紧凑,实则原味失尽。
因此,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定位于教师预定的标准上,而应
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创新。
如果教师把自己思考所得的关于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写法直接灌输给
学生而后却要学生从课文中寻求证据来证明教师的正确,这不得不说是典型的注入式。
因为在整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首先被固定在一个必须认同的现成结论中,而这个必须认同的结论又被教师和学生理解为最终的知识真谛,如,在教老舍的《养花》时,有教师这样引导:“老舍先生养花的感受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色有香……’请同学们从分别课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在找完后老师和学生又一起验证,整个过程看似热闹,但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受到了什么启发?只不过是将老舍养花
的感受让学生们知道,得到学生们的证实罢了。
这无疑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认识局限于课文的表层,其内在的思想没有被发掘出来。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放开标准,要以开放、活跃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内在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才生动活泼。
第二、寻找契机,培养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寻找其中的切入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创造。
如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我针对不同段落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学习,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
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在学了之后,我顾作疑问说:“这样的话语太委婉了,我把它改改,你们看看行不行,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的确是没有了,我默默一算,24年的时间从我手中溜去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我大吃一惊!”说完后学生们哄然大笑,然后我要求他们和我辩辩理,顿时课堂便活跃起来了,许多同学都作了精彩的辩述,认识到了文中语言的深动形象。
而在第三自然段中,我针对文中的内容,要大家补充几句关于时间流逝的句子,学生们又是自主讨论和归纳:打球时,日子从篮框中过去,上网时,日子从敲击的键盘上过去……既让学生明白了时间去得快,又结合实际得到了思想教育。
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过去了。
在教材中,有许多的课文有值得学生发挥想象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这样有效的资源大做文章,如在教完《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上完《游子吟》后,让学生结合看图,将诗改写成记叙文,学完《凡卡》后,让学生和凡卡比比童年,无一不是很好的载体。
三、立足课堂,延伸学习空间
学习是为运用而服务的,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对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的知识更为感兴趣。
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面向生活,要强调语文教学与课外读写沟通,与其他学科沟通,要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河寻找生活的衔接点,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