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省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部,有一个“豫南明珠”——信阳。
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信阳地区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豫南小苏州”之美誉。
信阳与安徽为邻,南与湖北接壤,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
屏蔽中原,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信阳在西周时期,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时设义阳乡,北宋改称信阳。
信阳有楚汉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战国以后,细腻浪漫的楚文化与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河文化。
信阳是中华姓氏,当今汉姓100个大姓中,有黄、赖、罗、蒋等13个源于信阳或有一支源头在信阳。
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都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
从这里出土的战国编钟极负盛名。
一次,信阳也具有较为古朴的文化气息。
就在信阳的好山好水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你看那)军队伍真威风, 百战百胜最英勇, 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你看那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过冲红色战士最光荣。
——<<八月桂花遍地开>> 当红色的春风吹过这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便养育出淳朴的信阳人;当红色的雨水滋润这方善良的人民,信阳人民便沉淀出独具豫韵的信阳民歌。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
建国前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丰收的成果。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
1)起源据传,上古时期,淮河流域居住着以少昊为首领的东夷集团,他们以鸟为图腾,认为鸟是神的化身,是人神沟通的使者,他们注意聆听鸟的歌唱,认为那是神的声音。
可以设想,在淮地先民中,有那么一个人,先是模仿鸟的歌唱,后来自己偶尔唱出几个音,觉得好听,又高声唱一遍,岩壁回应了他的歌声,这让他很兴奋。
于是他把刚才唱的几句又连续唱出来,并按照他的意愿控制他的歌声,唱出他想唱的调子,这意味着他已经能创造旋律,让音调结合目的发生,形式也变得复杂,完全超越了一个鸟以同一音高或同一组音高的啼叫,充分体现了人类歌唱的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特性即音乐的转换性。
这个人就是信阳的第一个歌手,他回荡在岩壁间的歌声就是信阳的第一首民歌。
随后,淮地先民又在鸟的飞翔中萌生了“巫”(舞)的意识。
后来,出生于东夷集团的一个名叫成汤的人建立了商朝的趣味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商人“喜歌舞、敬鬼神”,商之后至周至楚,淮地先民信神事鬼,巫风极盛,客观上发展了原始歌舞。
在战国时期的信阳一带的音乐就已经使用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十二音音阶了,为信阳民歌奠定了基础。
这在1953年出土于信阳长台关一号战国楚墓中的战国编钟身上一窥端倪。
2)发展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反抗斗争的呐喊。
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别山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
其中唱遍全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便是由当时商城县文化工作者王雾初改编而随红四军唱遍全中国的。
3)歌曲种类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
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
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
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
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
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
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建国初期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祖国步入繁荣发展的新形势,我区人民曾三次满载苏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把群芳争为开的《花挑》,绚丽多姿的《花伞》,欢腾雀跃的《围灯》,幽默恢谐的《丰收乐》,小巧玲珑的《三把伞》,优美动听的山歌等民间歌舞从信阳演到北京,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合影。
七十年代1977年在商城县举办了全区民歌演唱会。
1978年省文化局在信阳市召开全省民歌工作经验现场会。
省电台、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来信阳采录并向全国播放。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信阳广大民歌创作者谱写了大量新民歌,参加省、中央举办的大型比赛并屡屡获奖,不少作品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省电视台、对台办对外播放。
在其期间信仰的音乐舞蹈工作者推出了“歌乡行”电视专题片、“情满大别山”。
相信信阳市的民间歌曲在新的形势下更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风格上更加新颖。
二、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信阳毛尖”茶以其条细索紧、尖披白毫、汤清香郁、生津解渴、爽气醒神而饮誉海内外,是畅销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信阳毛尖之所以优异,除得天、地之利外,更得力于独到的采制技艺。
而代表信阳毛尖参赛的佼佼者则首推产于狮河港乡的“龙潭”牌;其正宗采制技艺,以周氏炒茶最为有名。
周氏家传炒茶技艺,凭感觉掌握生、熟锅火候,靠技巧搓得菜条紧、细、圆、直,用眼看鼻嗅而杀青出香。
不但世代相承,而且授徒传人,在信阳产茶区颇具影响。
尤其在机械炒茶愈来愈普遍的情势下,传统手工炒茶技艺更具魅力,人们品尝的,不仅是茶香,而且还有其中蕴含的手工技艺和历史传统。
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
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毫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
素来以“细、圆、紧、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90年连续三次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荣获国家质量奖金质奖[2],1999年又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3年初,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明确划定了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区域。
2003年4月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这使信阳毛尖茶获得了双重的保护。
2004年制订并发布实施了《信阳毛尖茶》、《无公害信阳毛尖茶》、《无公害信阳毛尖茶生产基本要求》3个省级地方标准和《信阳毛尖茶机械炒制工艺规程》、《信阳毛尖茶手工炒制工艺规程》2个市级地方标准。
信阳毛尖品质优异,炒制工艺独特。
全国茶学专业大、中专统编教材《制茶学》等及众多的茶学专著如《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茶经》、《中国茶学辞典》、《中国名优茶选集》、《茶业大全》、《中国名茶志》、《中国茶叶大辞典》等均收录入册信阳毛尖独特的炒制工艺(一) 手工炒制技术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拣剔等过程。
1. 生锅两锅均用直径82.5厘米的“牛四锅”,呈30—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锅台上,两锅相连砌置。
生锅即杀青和初揉,炒茶前要把锅面磨光擦净,保持锅面清洁光滑。
锅温较高,各级鲜叶要求不同,高档鲜叶160—180℃;中低档鲜叶180--200℃。
每锅投叶量0.5—0.75公斤。
生锅炒制时间,根据鲜叶老嫩,芽叶肥瘦,水分多少灵活掌握,一般翻炒加揉捻需7—10分钟。
锅温升到要求时,开始投叶,用特制的茶把子( 一种竹茅编扎成事的圆帚)有节奏地挑翻,将叶子在锅里不断翻炒,发出经微的啪啪声,水分迅速散发,约3—5分钟,叶质变软,叶片卷缩,手握成团改用起揉捻的“裹条”炒法,用茶把子前端竹梢将叶子收拢,在锅内呈弧形团团滚动,用力先轻后重,转幅先大后小,动作先慢后快,并不时用茶把抖散茶叶,以散发水分。
如此交替进行,约经7分钟左右,炒至四、五成干(含水量为55%)条索明显,少量茶汁挤出有粘手感时,扫进熟锅整形。
2. 熟锅熟锅是形成毛尖细圆、紧直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形使水分蒸发,香气发挥,外形达到细、圆、紧、直。
锅温80—90℃。
锅面要求清洁光滑。
生锅叶扫进熟锅后,开始仍进行“裹条”和“扇条”。
裹条用力大,转圈小,主要是进一步把条揉紧,扇条用力小,转圈大,具有揉条和散发水分的作用。
当茶条紧细,进行“赶条”。
赶条要求紧握茶把,稍碰茶条,上下转动,赶直茶条,抖散团块,炒至六、七成干,叶面茶汁不再相互粘着,就用右手(以习惯为好)进行“理条”。
理条包括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
抓条时,掌心向下,拇指捏起,离锅心12---15厘米高处用腕力将叶条由“虎口”处迅速敏捷地摇动甩出,使茶叶条从锅内心沿顺序落入锅心,手中的茶叶不要一次甩完,宜保留五分之二。
循序进行,到茶条形成,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3—35%)时即可出锅。
“理条”要抓得匀,甩的开,摆的直而不乱,所以手势开始应松、高、轻、慢,随水分散失,逐步紧、低、重、快。
3. 烘焙烘焙主要作用是固定外形,继续蒸发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防止品质劣变,进一步发挥色、香、味。
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中间适当摊放。
初烘(毛火):熟锅出来的叶子摊放在烘笼上,约半小时,每烘笼摊放4—5锅叶量,即可上炕灶进行初烘,初烘温度(烘头中心处)70--90℃,时间20—25分钟,每隔5—8分钟翻动一次,烘至含水量15%左右,即下烘摊放。
摊放时间不少于40分钟,以使叶内水含量重新分布,利于足干。
复烘(足火):采用文火慢烘,火温60℃左右,每烘笼叶量2.5公斤左右,时间30分钟,每10分钟翻动一次,使其含水量达6%,手捏茶叶成粉末,色翠香高,条形美观,白毫显露时立即下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