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七章 总供给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短期总供给模型短期总供给模有三种形式: 1.工资粘性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思路工资粘性是指工资率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率不能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
工资粘性模型的基本假设有:①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成本降低;②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③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④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
(2)模型的推导假定企业和工人根据实际工资心理价位w 和对总价格水平P 的预期e P 确定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即:e W w P =⋅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W P ,根据式e W w P =⋅,有:()//e W P w P P =⋅这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背离,实际工资就与其目标背离。
就业由企业需求的劳动量决定:()/d d L L W P =这说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用的劳动越多。
劳动需求曲线如图7-1(a )所示。
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企业生产函数可以用熟悉的公式来表示:(),Y F K L =这说明,在短期内,资本是不变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是可变的投入要素,产出的变化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区间(水平线) 中间区域(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古典区域(垂直线) 工资粘性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价格粘性模型 微观基础模型仅取决于劳动的投入变化。
图7-2(b )表明了这一点。
图7-1(a )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需求曲线,表示劳动需求量和实际工资的反向变化关系。
当价格由1P 上升到2P 时,实际工资由1/W P 下降到2/W P ,劳动的需求量由1L 增加到2L ,在图7-1(b )中,产出由1Y 增加到2Y 。
把价格水平的变化与产量的变化结合起来,就得到图7-1(c )中的总供给曲线。
其数学公式为:()e Y Y P P α=+-其中,Y 为实际产出;*Y 为潜在产出水平;P 为一般物价水平;e P 为预期的价格水平。
这一总供给方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它的预期值时,实际工资就不等于由充分就业水平所确定的目标值,实际产出水平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也就是潜在产出*Y 。
图7-1 工资粘性模型2.工人错觉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定工人错觉模型假定,为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工资可以自由迅速地调整;企业与工人相比,在获得信息上占有优势,工人可能会因为未预期到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暂时混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2)模型的推导假定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则劳动需求函数为:()/d d L L W P =假定劳动的供给量依赖于工人所预期的实际工资,劳动的供给函数为:()/e s s L L W P =工人虽然知道名义工资W ,但不能知道实际的价格水平P 。
预期的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e eW W P P P P =⨯ 其中,/e P P 可以被看做是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
用这个式子代替劳动供给函数中的(/e W P )。
所以,劳动供给函数可改写为:()()()//e s s L L W P P P =⨯ 该函数表明,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W P 和工人关于价格的错觉/e P P 。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如图7-2所示。
图7-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图7-2中,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均衡的就业水平,工资可以调整,以使劳动市场出清。
当工人没能预期到价格水平上升时,e P 不发生变化,/e P P 增加,将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降低实际工资并提高就业水平。
如图7-3所示。
图7-3 工人错觉模型: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总之,工人错觉模型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了劳动供给,进而改变就业水平和产量。
因此,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粘性工资模型相同,即:()e Y Y P P α=+-然而工人错觉模型与粘性工资模型的假设及作用机制均相异,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潜在产出水平。
3.不完全信息模型(1)模型的假定①不完全信息模型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这一假定将价格水平的波动和企业供给决策联系起来。
②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的很清楚,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方面存在困难。
(2)模型的推导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将进行生产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取决于企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
只有当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才会增加生产。
用i 下标表示某个代表性企业,这个企业的供给曲线为:()i i i Y P P Y γ=-+其中,i Y 为代表性企业的产量;i P 为代表性企业产品的价格;P 为总的价格水平;i Y 为代表性企业的潜在产出或者正常的产量。
当信息不完全时,企业就不知道总的价格水平,只能对其进行猜测。
据此,可将企业供给曲线改写为:()e i i i Y P P Y γ=-+其中,e P 为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实际GDP 是所有单个企业产量水平i Y 之和。
实际价格水平P 是单个企业价格之和除以企业个数n 。
按代表性企业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对所有企业进行加总,就得到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e Y n P P Y γ=-+其中,i Y nY =,i Y nY =,i P P n=∑。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只有当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时,经济的实际产出才会正好等于潜在产出量。
一般情况下,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预期价格e P 与实际价格P 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
只要存在这种差距,实际产出就可能大于潜在产出水平,经济就处于过热状态;实际产出也可能小于其潜在生产能力水平,经济处于衰退期。
这种以信息为基础的对总供给模型所得到的价格和产量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式通常被称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对上式进行简单的变换,令n γα=,得到常用的总供给模型:()e Y Y P P α=+-4.价格粘性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设价格粘性模型假设相对于需求的变化,企业并不立即调整其产品的价格。
这是因为产品价格一般是由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企业为了避免其客户因价格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麻烦,也尽量使其产品的价格稳定。
(2)模型的推导一个具有某种垄断势力从而拥有其产品定价权的厂商,对其产品价格的决策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经济的价格总水平P ,二是经济的总收入水平。
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模式可表示为:()p P Y Y β=+-其中,p 为厂商产品的价格;β为大于零的参数。
假定经济中有两类厂商:一类厂商总是根据上述方程来制定其产品的价格;另一类厂商则按他们对经济条件的预期来制定价格,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为:()e e e p P Y Y β=+- 假定这类厂商预期的经济产出已经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从而有()0e e Y Y β-=。
则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就简化为:e p P =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可以表示为两类厂商各自价格的加权平均。
若用s 表示第二类厂商在所有厂商中所占的比例,则总体价格水平为()()1e P sP s P Y Y β⎡⎤=+-+-⎣⎦,经整理得:()()1e s P P Y Y s β-=+-上式表明,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取决于第一类厂商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
于是,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令()1/1/s s βα-=,得到总供给模型:()e Y Y P P α=+-5.微观基础模型(1)微观基础模型的含义微观基础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厂商供给行为基础上的,这一总供给理论没有将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作为其要素。
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如图7-4所示。
图7-4 微观基础模型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揭示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更多的产量。
在低产量水平处,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或有弹性),而在高产量水平处,它相对陡峭(或弹性较小)。
在n Y 处,经济已达到最大的生产能力。
为了使可供使用的机器生产出这个产量水平,需要每个劳动力都从事工作。
n Y 就是经济的充分就业产量或潜在产量。
总供给曲线中的垂直部分,反映了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中的生产能力。
(2)微观基础模型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完全竞争条件下,供给曲线的推导如图7-5所示。
图7-5 微观基础模型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按照微观经济理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供给曲线被解释为一个行业中所有单个厂商供给曲线的水平相加。
如图7-5所示,由于大多数厂商都是按一个特定的生产能力设计的,当厂商的产出接近于1Y 时,厂商的供给曲线将变得垂直。
市场供给曲线是通过将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每个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加总后形成的,如图7-5(b )所示。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如图7-5(c )所示。
由于经济中的总产出是所有不同行业产出的总和,因此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也反映出市场供给曲线的形状。
即在有超额生产能力时,曲线较平坦;而当经济接近全部生产能力时,曲线则变得较为陡峭。
二、外部冲击与总供给曲线的移动1.供给冲击的含义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20世纪70年代两次与石油价格冲击有关系的经济衰退,毫无疑问与供给冲击密切相关。
2.供给冲击的作用机制(1)不利的供给冲击设想一个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的经济,突然遇到一些意外事件,使成本提高。
这时在任一既定物价水平上,厂商供给的物品和服务减少了。
如图7-6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从SAS 移向SAS ',均衡点由E 移向E ',价格由*0P 提高到0P ,均衡的产出由*Y 降低到0Y 。
图7-6 不利的供给冲击注意:①由于每单位产出现在要耗费企业更多的生产成本,供给冲击将使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②假定供给冲击不会影响到潜在产出水平,它仍是*Y 。
由于供给冲击,导致经济在产量下降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的情况称为滞胀。
(2)有利的供给冲击诸如技术进步引发的有利的供给冲击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它也会增加潜在的GDP ,并向右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
面对这些技术进步,中央银行必须保证总需求曲线迅速向右移动,以跟上总供给潜在增长的步伐,同时要更加谨慎地对待任何暂时性的调节过度。
如果中央银行能够正确把握,经济就会在出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顺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