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十六课肩上的责任
【主题说明】
责任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 .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中第二方面就是责任心,它包括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的小学生,处处以“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极度淡泊,习惯于把责任推给父母,推给他人,对自己做过的或做错的事缺乏自我反省,不能主动承担责任。
通过本节课程活动力求使学生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增强责任心的方法,对学生良好的素质提升起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自己扮演的多重角色,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
2、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使他们的责任心理更趋健全和完善,更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3、行为目标: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能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或体验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难点:使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对自己所做之事负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PPT。
2、学生准备:思考自己在社会、在家庭、在学校扮演的角色。
【教学设计】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
2、观察学生在各方面责任意识是否增强。
【练习题】
1、责任的含义。
2、写出本节活动课的体会。
【教学参考素材】
提升责任心小妙招:
(1)“自省”。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指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不足,提升我们的责任心,这样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2)树立目标,确定计划。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
(5)信守诺言。
【心理学背景知识】
一、责任意识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
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表现得平常而又朴素。
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
只有能够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可以信赖的人。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等,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意识。
二、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学校组织与制度通过对学生权利与义务的限定,通过对学生角色规范的引导,通过对学校共同体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既定的社会规范与期望,完成社会角色的适应,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尽责性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是细致小心,或按照良心支配自己的行动的人格特质。
它包括自律、细心、彻底性、条理性、审慎(三思而后行的倾向),以及成就需要等元素。
它在传统上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
尽责的人通常工作勤奋可靠。
当处于极端状态时,他们也可能是工作狂、完美主义者和强迫行为者。
尽责性得分低的人不一定是懒惰或不道德的,但他们往往较为悠闲,较少目标导向,以及较少被成功所驱动。
参考文献
1、龚娟. (2012). 儿童责任心的培养. 课外语文:教研版, 6, 94-94.
2、张栋梁. (2011). 社会角色:学生社会知识学习的途径.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