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与尊重是教育灵魂

爱与尊重是教育灵魂

爱与尊重是教育的灵魂【摘要】:爱与尊重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将会爱与尊重你,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会更努力的学习因为老师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还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

【关键词】:爱;尊重;老师;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总之,在当今新课改时期,教师应当像父母爱自己的儿女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到教育教学中,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

对学生的尊重,还表现在肯定、赏识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门劳动者。

如何对待自己的劳动对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

为不负众望,完成好教育学生的历史使命,我们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总结教学经验。

其中首要的就是关爱学生。

一、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师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感情。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做教育工作,要以爱为主,宽严相济。

对学生的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要严如父、慈如母。

在学习、思想、纪律等各方面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关心体贴他们,对后进生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带头去关心尊重爱护他们,让学生领悟到教师和班集体的温暖,认识到老师和同学才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乐于接收教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指导。

一个学生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失去上进的动力,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尊重和信任,再加上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认真工作,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

对后进生给予温暖来拨动他们上进的心弦,对于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歧视、不讽刺、不挖苦,坚持用疏导的方法,采取正面的教育,多表扬、少批评、多看他们的优点,要耐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

的确,现代教育新课程新理念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要转变师生角色,要努力认真开展尊重教育。

但是,教师该尊重学生什么呢?难道要尊重学生早恋的感受和情绪?要尊重学生毫无自信的“自信心”?要尊重学生可怜“自尊心”?要尊重学生失去情理的创新意识?不是去引导学生理智地调整自己稚嫩的心理,而是给他们提供便利顺其自然?不是去提供拥有自信的前提条件,而是建立那虚假和脆弱的自信心?不是去认真接待和对待事物,而是为呵护虚荣心大开绿灯?不是去全力提倡科学的分析思考,而是一味地怂恿毫无根据胡思乱想?……尊重教育,要尊重学生实际,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尊重科学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决不是无是非无原则无立场的迁就!否则,其结果不仅于学生的学业和身心无益,而且只会娇惯和放纵学生的自大自满自负,更是教师敷衍塞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时刻不忘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做到不体罚不污辱不歧视不挖苦学生,同时注意保护学生优良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人格完整和个性发展。

二、教学实例任教五年来,在教育学生方面发生了很多的故事,但有一件事我很多年来都没忘记过,每次回忆都像又经历了一次一样,它让我时时明白关心与尊重学生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

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心里想的是当天要上的定语从句的内容以及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

当我的课只上了三分之一的时候,班上最调皮最让老师头疼的一个男生王林笑起来,我的愤怒无法形容,他打乱课堂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而且他的同坐是一个乖女生,不用说,是他惹的事,我让他安静,接着上课。

下课以后我也没让他进办公室,相反,我让那个女生进办公室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听完事情的经过,与往常一样,是王林故意找同学说一些无聊的事惹得同桌与他大笑起来,我对王林已经没什么信心,只希望他别打乱我的课堂,所以我对该女生说:“你好好搞好你的学习,离他远点,我对他教育很多次,但一点效果都没有,我也不想再管他了”。

该女生出去以后我也淡忘这件事。

但是后来我发现王林一点进步都没有,更有甚者,他总是冲着我,为难我。

所以有一天我决定找他好好谈谈。

我说:“王林,你这段时间有点反常,能不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王林大头低得很低,他说:“都是因为你,老师,你让同学们别理我,我在班上受到孤立,我恨你”我震惊了,因为我一句随口说出的话,让一个本该活蹦乱跳的高中生受到如此的冷落。

我语无伦次的说:“错了,请原谅老师”从此我就开始关心他,时时找他谈谈。

我发现他的变化很大,学习进步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也好了。

高考时还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专科。

我知道,是老师的及时醒悟,救了他,同时,我也对自己做错的事感到内疚,希望今后用自己的好弥补过去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我曾听过一位名教师上课,在课上他请一位学生读书,这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差,一段文字读得结结巴巴显得非常吃力。

他非常耐心地听学生读完后,不但没有指责学生,反而用温和的语气说:“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很辛苦,他能坚持把文章读完,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

”这样的评价既不伤害学生,又给了学生自信,多可贵啊!换了其他教师可能会很不满意地指责学生:“回家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读得这么差劲,下次要好好努力啊!”现在学习“新课标”以后,老师们都转变了教学观念,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特别是课堂评价语更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

如“你真会读书!”“你的感悟能力真强!”“你提的问题十分有价值!”“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老师也没想到。

”..这些语言虽然简单,但学生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学生斗志,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潜能,碰撞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长期如此,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三、案例分析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

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

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耐心的教育学生,他们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的。

只有有了爱,生活才有意义,对学生更应该如此,因为他们的自尊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在乎老师的一言一行。

老师的关心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主要行动者,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进行互相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有一个学生在作业中答出了与参考答案、同学们答案完全不同答案。

说他的答案错了吗,但又有答得正确的方面,说他答案正确吗,但又偏离了题意。

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位不同答案的学生,肯定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中主动性和主见性。

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人格尊严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的支柱。

学生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作为教师,不仅不能认为学生是小孩子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格尊严,而且应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时刻顾及学生的人格尊严,时刻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

教师在学生手册上写上“你们的臻子还想学习,请采取措施。

这实际上就是教师经常把一根鞭子放在学生的书包里,而父亲就用这根鞭子来抽打自己的儿子。

”但在我们现实的校园里,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教育、感化了一个顽皮的学生;魏书生从不叫有错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灰溜溜地挨训,不让孩子声泪俱下地读检讨,而是计他们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

可见真正的教育家都是极其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面子,在这种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一定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真正健康的个体。

四、结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不是圣人,学生也不是圣人,老师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

对于童心未泯的孩子,我们的每一次宽容和信任,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增进老师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融。

每个学生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蕴藏着闪光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平时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叹息。

不要遇到问题总是怪罪学生,怪学生懒惰,怪学生脑子笨,怪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教者应多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学生人人有才,但人无全才,不必要求太高,应扬长避短,多加培养,使他们人人成才。

我们知道,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上是平等的,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是每一位老师恪守的师德信条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事事、处处尊重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站在学生中间,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竖起了通往成功的阶梯。

参考文献:1.《班主任九项技能训练》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吴小海、李桂芝编著.2.《成长读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梦捷编著2008.2.3.《成长读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梦捷编著2007.10.4.《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之友杂志社.严文青主编2005.5.5.《班主任》班主任杂志社.李汉生主编200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