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家长会发言稿1、关注孩子第一个月的情绪(喜、怒、哀、乐)进入小学的'头一个月很重要,是学生最不适应的一个月,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月,一些习惯的培养,最佳时期就在这一个月。
同时,这个月也是最容易形成差异的一个阶段。
这时的孩子需要关心、需要鼓励(激励)、需要理解、需要帮助,更需要规范,而这些需求和渴望,孩子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等待家长去解读,作为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兴趣、身体的变化,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听他们讲学习、活动、老师、伙伴、校园,从而知道对什么最感兴趣,和谁最好,最喜欢那位老师,)通过倾听来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进行引导。
这时的引导对他们的一生有极大的影响。
如果这时我们家长放弃了这个机会,或把这种责任委托他人,那将是一种遗憾。
2、关注孩子开学最初这段时期的学习(特别是在家的学习安排)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必须重视新生开学的最初时期,让孩子确立这样的观念:现在是小学生了,每天除了学校学习外,回家还得自己学习,养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的习惯,否则一旦孩子养成到家后先玩,置学习于不顾,那到了中高年级,孩子拖拉作业的坏习惯将会使你很头疼。
小学一年级没有完全硬性规定回家的笔头作业。
但是,现在的学习更多地强调活动、学生的参与,依据教学进程,可以让孩子准备些明天课堂上的学习用品,有些孩子则需读一读拼音,练一练口算,这其实也是帮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3、注意你对孩子的评价(评价是一种导向,评价不能急功近利)现代的学习观指出: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而自信心、兴趣和责任心将影响到孩子继续学习乃至终身。
因而,对孩子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应该片面到孩子的考试分数。
请一年级家长注意,不要太看重分数,要给孩子科学的评价。
因为科学的评价起着导向作用,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一年新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幼儿园对计算、说话、拼音等内容的处理方式不同,有的在幼儿园已经较系统地教过,而有的幼儿园可能还未涉及,这在学习的开始阶段会呈现差异,当家长的要注意,没有学过的,绝不要以此来批评孩子不用功,上课不专心,这会挫伤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事实上,从以往的经验看,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孩子原有的知识差异基本都能消除。
这里特别要提醒那些原来没有学过拼音和计算的学生家长,给孩子一些帮助是必要的,但既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原来的幼儿园,也不要心急,更不要对孩子讲:“你怎么会这么笨”这类的话。
早学未必一定优秀。
4、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从幼儿园那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来到了现在这个比较大的空间,他们的好动有时会让人很头疼,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自制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我是1对37,而家长在家里是2对1或几对1,因此我拜托家长在家的时候一定对孩子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在学校的这段时间,我一定会经常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并对不幸发生的安全事故第一时间通知家长且进行妥善处理,最重要的是,我们家校的密切合作,让孩子的童年在无忧无虑中安全度过。
5、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关注身边的小事,抓住时机,适时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达成目标要一致。
)①养成“不乱扔垃圾”好习惯:他是振兴中华民族具体表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内容。
我们每个孩子都配有一个文明随身袋,就是为了让他们养成不乱丢不乱扔的坏习惯。
作为八达的一名学生,一言、一行,与八达小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校学校会有常规要求,在校外要求家长配合。
例:学校要求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随便乱扔垃圾。
一张废纸,扔在教室里,你的行为代表个人,;当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学校荣辱,扔在校外你的行为代表学校,丢的是学校的脸。
再看远一点,离开国门一步,肩负国家荣辱。
一张废纸扔在中国是小事,一张废纸扔在外国,你就丢了十几亿中国人的脸。
为此,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把它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②学会整理书包:教会孩子整理书包,坚持让孩子自己整理,培养责任意识――只能指导,不要替代。
整理书包是学生的事,是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整理书包的过程是一个思(反)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准备的过程(今天有那些学习活动,所有的准备做好了没有),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
当家长的,要投入点时间,督促孩子认真执行。
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受益,大人也省心。
(文具购买,整理)③学会自己吃饭: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吃,进入小学后,一个人不会吃饭不要紧,一代人不会吃饭,就很可怕,千万不能喂。
在学校吃饭的同学带好毛巾,一个星期洗一次。
④学会简单的劳动本领:扫地,洗手帕。
⑤注意几个姿势:坐,立,行,读书,写字。
⑥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两本课外书带到学校,就是为了让孩子互相交换书本阅读,形成班级一种热爱读书的良好学习氛围,也是为了教育孩子学会好东西要与好朋友一起分享。
⑦学会应急:放学接送的衔接,当家长有事不能准时来接或不能来接,孩子应该知道怎么办?这也需要提前训练。
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要求高、任务重、时间长、见效慢,只要做个有心人,要有耐心、有方法,最后一定会如意的。
这里,我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当您的孩子和同学发生摩擦的时候,您可以来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联系,以避免家长之间产生误会和矛盾,也不必家长亲自去找其他孩子解决。
各位家长,孩子进入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始,路很长。
你们选择了八达,是对八达的信任,也是对我这个班主任的信任。
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合作,八达的明天会更辉煌,孩子的明天会更灿烂。
最后祝各位家长心想事成,祝所有的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小学一年家长会发言稿4亲爱的家长朋友:你们好!首先很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个家长会,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培养孩子的一些体会,我也感到十分荣幸。
因为孩子,我们走到了一起,开学初,我们曾向大家传递过这样一个理念: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命运。
而此时此刻,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针对我们的孩子,送一个好习惯,的确强似送一个好成绩!送一个好习惯,就是送孩子一个好明天!我们很想用自己的真诚和责任最大限度的赢得各位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然后将一份浓浓的师爱和良好的习惯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为他们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信每一位家长有着比我更为由衷而急切的愿望。
接下来我想谈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一、改变教育观念,培养教育学素养国外一位大教育家曾经说过:“家庭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当前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弊端:如: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
庭成员中对子女教育方面的观念、立场不统一。
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有些家庭过分溺爱孩子,许多孩子享受着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贵族式”溺爱,而这无形中不知塑造了多少“缺钙”的中国“小皇帝”、“小公主”,这种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背书包的重量,学习的压力,而一旦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受到各种挫折时,则往往不知所措,无法应对。
在父母的含辛茹苦地“包办”之下,我们的孩子没有受训练的机会和欲望,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立能力、抗挫折的能力。
还有些家长平时只注重自我娱乐,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
或者毫不避讳的将一些在孩子这个年龄不应知道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不拘小节的生活坏习惯展现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被善于模仿的孩子所仿效,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要知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在家长身边一天天不知不觉中形成的。
作为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做人”是最为重要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只要家长能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是完全能培养出好孩子的。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好,那么你得身先士卒,给孩子作表率,想让孩子爱学习,多看书,那么你不妨也坐下来,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做不到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那么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所以在你要求孩子的同时问问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如何?二、做孩子的同窗,跟孩子一起学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
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突出表现。
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
家长———你有兴趣、进入状态了吗?曾经有一位家长问:“我们没有文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怎么办?”如果是这样,我想对您说:“做孩子的同窗,跟着孩子一起学吧!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这是在拯救你身为父母的尊严和威信———除此而外,别无他法。
因为教师安排进度也好,组织复习也好,只能也只应当从大多数孩子的需要出发。
所以,希望家长朋友们能拿出行动,扶孩子们一把。
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知道:一年级学习内容其实不简单。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您将不堪其苦。
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课堂就是无围墙的课堂,是老师、家长和孩子三合一的课堂,课堂需要每一位家长提供营养和动力,课堂并不仅仅属于教师和学生,而应当是大家一起成长的见证。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许多家长过去四周的配合。
正是有了你们尽心尽力的扶持,你们的孩子进步很大。
三、培养读书热忱,提高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第一应当热爱的,就是读书。
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家庭智力生活背景,即书籍在家庭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于学龄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智力生活的状况。
”“所有那些有教养、好求知、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
”现在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多么不同。
“不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阅读能力拉开了距离。
人的大脑好比有待开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能使它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
只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
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他的将来也不容乐观。
部分家长有这样一种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很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教育专家的观点:“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