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思考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开篇章序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本书是用来教导百姓的。
那么教导的内容是什么呢?《大学》第一章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让百姓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恰恰是儒教所提出的三纲。
怎么样去“明明德”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中细致的给我们讲述了一条“明明德”的途径。
只要你按照这个步骤循序渐进的去践行,就有可能达到“明明德”的目标,不是一定会达到,儒家讲凡是不能逾礼,所以总会受到社会上的制约。
文中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大纲,或者说是一个方向。
而在这些步骤中,“修身”前面都是个人自身的内在做法,而后面的都是面向外界社会的外在体现,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修身”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很严峻的向我们表述了身正的重要性。
就修身而言,“格、致、诚、正”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齐、治、平”是修身的不同层次和目的;而达到不同目的的过程,就是“明明德”的过程。
亲民,意为改变人们封建的陈旧的观点,教化民众懂得互相关爱,和睦相处。
止于至善,是使人达到儒家所提倡的至善的境界。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应该是分开的三个方面,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弘扬善性的同时,让百姓明理向善,也使得自己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
文中提到“...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
治者否矣”。
除了告诫我们修身之重要性之外,还有不能舍本逐末。
“知止而后有定...虑而后能得”,知止即为始,而能得即为终。
明明德为始,亲民、止于至善则为终。
凡事有始有终,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不可能的!
古之教育教导人们如何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今天我们的教育重点则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修身的重要性,偏离了道德层面的教化。
现代教育培育出的才全德缺的社会精英,就像是埋在社会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走上歧途,运用他所熟悉的技能或者知识,谁都不能保证他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损害。
相反,哪怕是一个文盲,但是他懂得如何使人向善,在我看来,他比一些社会精英所做的贡献都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才能在未来有所建树。
但是,正如比赛时喊出的口号一样,我们也应该“道德第一,知识第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亦可见道德之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