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心理痕迹与侦查破案研讨

犯罪心理痕迹与侦查破案研讨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与侦查破案
(刑事侦查学院2010级侦警班张森学号 20100301200809)[摘要] 犯罪心理痕迹能够在侦查实践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在侦查破案中,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利用应是整个侦破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面收集、有效捕捉犯罪心理痕迹才能更多地掌握和利用犯罪信息,从而为解析案件性质、划定侦查范围以及刻画犯罪行为人脸谱提供更多的材料和关心,提高侦查破案水平。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涵义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包括犯罪前、中、后)在犯罪现场(包括中心现场和关联现场)空间形成的能直接或间接反映犯罪心理活动轨迹,揭示犯罪心理的一切现象和状态。

这种痕迹一方面反映了犯罪行为人作案行为轨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犯罪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和职业特点。

它包含了诸多因素,例如: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侵犯客体的专门性,现场变化情况,现场变化特点,被害人的创伤程度、创伤特点,现场痕迹物品,痕迹与痕迹、物品与物品、痕迹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作案时刻、空间的选择,作案的经验、技术特征,作案的工具、手段、方式等等。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
1、客观普遍性。

心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它与神经系统,特不是与脑的进展关系紧密。

人的行为确实是在心理支配和制约下,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个过程。

因此,人们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并会在现实行为中以一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痕迹。

犯罪心理痕迹尽管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实实在在存在于犯罪行为人头脑中,并在犯罪活动中通过各种载体表现出来。

不管是在犯罪构成的犯意形成、犯罪预谋时期依旧实施犯罪和罪后掩盖时期,犯罪心理痕迹都与犯罪物质痕迹和犯罪意识痕迹组成了相互印证的犯罪信息系统。

因此,犯罪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一样,是不以侦查员或犯罪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同时以一种抽象的、潜在的形式普遍存在于物质痕
迹、意识痕迹及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现象、态势、关系之中。

2、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与其心理活动的一致性。

依照行为与心理及阻碍、制约和决定心理活动的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的心理学原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

同一般的心理活动一样,犯罪心理也同样从其犯罪行为上表现出来,并固定在某些客观现象的因果关系之中。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缘故,任何犯罪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

犯罪行为人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

在没有进行犯罪活动之前,其心理活动是表现不出来的。

犯罪行为与其心理具有着一致性,实质确实是唯物辨证法中的现象与本质的问题。

3、相对稳定性。

犯罪心理痕迹一旦形成,便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犯罪行为人在第一次作案成功后,其行为方式在大脑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再次作案时,以往成功的体验强化其犯罪动机和行为,使其犯罪心理结构更为巩固、进展。

专门多惯犯往往容易表现出较为稳固的犯罪动力定型,如:在2006年郑州市公安局破获的陈辽亮系列入室抢劫杀人案,陈犯从学会攀爬的作案技能后,在后期作案时均从厨房攀爬入室,这一稳定的犯罪心理痕迹为郑州、新乡等地“并案侦查”,从而破获全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4、个体差异性。

人类的个性千差万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个性包括心理倾向性(如动机、需要、兴趣)、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自我调节系统(如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操纵)、犯罪行为人的感知、注意、经历、思维等方面的心理状态。

犯罪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其个性特征也会或多或少表现在各个犯罪过程中,我们能够依照特定的个性特征如犯罪主体特征、犯罪技能特征来进行个体心理特征分析,从而推断作案人作案的动机、作案时的心态以及作案后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顺藤摸瓜,查获犯罪嫌疑人。

5、可知性。

由于犯罪心理痕迹广泛存在于犯罪的整个过程中,因此,侦查人员往往能够通过现场的物质痕迹(犯罪心理痕迹的外化),比如能反映作案时心态的现场活动痕迹、破坏痕迹、现场遗留物、损失物及犯罪人智能、体能、技能特征等痕迹,借助已知事物的因果关系及构成案件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来推断未知事物的联系与结果,从而实现“从已知追溯未知,描述刻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面貌”的目的。

犯罪心理痕迹具有以上几个显著地特点,但我们在把握这些特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犯罪人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如此才能准确的分析出犯罪人在预备犯案、犯案、以及犯案后的心理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