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1关于生死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
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
【1】1.1生死现象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
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
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
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
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
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2.1基督教生死观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
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
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二是原罪救赎说【3】。
“原罪”是基督教教义的根本。
“死”是上帝对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所犯“原罪”的惩罚,“原罪”遗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灾难、痛苦和死亡的根源。
“就如罪恶藉着人进入了世界,同样,死亡也藉着罪恶进入了世界,这样死亡就殃及了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罗马书5:12)所以,死亡对于基督徒来说,是必须要坦然面对和接受的事情,无须抱怨或质疑,因为“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希伯来书9:27)。
人类既然有了“原罪”,于是上帝派遣耶稣降世人间。
耶稣通过他的“死”而为人类赎免了罪过,只有相信和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类赎罪,人才能求得死后永生。
三是末日审判观。
这一观念是基督教生死观的核心部分。
每一个人即将死亡时,都会在“世界的末日”接受上帝的最后宣判,宣判之后,得到耶稣救赎者就可以升入“天堂”,回到上帝身旁,去享受永恒的幸福。
而无法获得耶稣救赎者,魔鬼缠身,受尽折磨,必受下“地狱”之苦。
基督教认为,人有两种生命:身体的生命(physical life)和灵性的生命(spiritual life);同时,人也有两种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灵性的死亡【4】。
在新约《圣经》中,基督教并没有将身体的死亡看作是人之生命的结束。
在基督徒看来,“今世的生命不是全部的生命”(路加福音18:30)。
死亡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仇敌,而是人脱离尘世的希望。
基督徒常把身体的死亡比作“睡了”。
死亡对于基督徒来说并不是一件可怕、绝望的坏事,而是“有福了”,“息了自己的劳苦”【5】,安息在上帝的怀抱中,因此,基督徒面对死亡应当“时常坦然无惧”。
基督教的这种生死观为其信徒提供了一个此生与彼生连续性的观念,在他们在面对死亡时起到一定的安慰情绪的作用,使得死亡不再那么可怕。
对于临终者的亲属来说,这样一种以后会在乐园或天堂里与死者再次相见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悲伤的情绪,并从失去亲人的情感性冲击中脱离出来,带着与亲人再见的期待继续自己前面的生活。
2.2佛教生死观佛教的生死观体现了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判断—“一切皆苦”一是超越人生痛苦的途径和结果—“涅梁寂静”。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说和“三法印”说。
“四谛”中最根本的是“苦谛”。
“苦谛”的意思是说生存就是苦——不仅人的生存是苦,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苦,不仅人的现世是苦,人的前世和来世也都是苦。
最常见的是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取蕴苦等。
佛教认为人生是无常的,无我的,所谓“诸行无常”,简单说就是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变化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湛然常住、永恒不变的事物。
所谓“诸法无我”,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
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
既有生则必有死,必有死后的再生,所有生命体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这“六道”中不断流转、轮回转世。
在佛教看来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能超越生死,脱离苦海。
而脱离生死流转的前提就是看破生死,所以,看破生死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在佛教看来生命是一种轮回,人活着要经历各种苦难,人生终究都是辛苦的,每一次的死亡都是一个机会,要么再次进入六道,开始下一次的生命旅程,要么跳出三界之外悟道成佛,所以人应该看淡生死。
2.3基督教与佛教生死观异同两者都相信神灵的存在;承认肉体的死亡;终极宿命是对死亡的超越。
都关注死后的世界,宣扬人的肉体死后,其心灵进程并没有结束,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
基督教倾向于认为人是靠借助神的外力来得以解脱,佛教则倾向于个人自身的努力。
3临终护理临终关怀的服务哲理是:以照料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提高生命质量,共同面对死亡。
其目的在于,给予濒临死亡的患者以亲切的抚慰、良好的照顾和尽可能的帮助,让其安然故去。
临终关怀从本质上说是为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不是延长生存时间,使临终者坦然地、舒适地、安详地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进而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
现代临终关怀从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等方面对临终者进行关怀和照顾,使“逝者魂安”、“生者心慰”,做到“生死两安”【6】。
3.1临终护理历史渊源与发展临终关怀系译自英文“Hospice”,最初孕育于基督教徒在瘟疫与战争中,缺乏医疗机构的情况下对濒死者的慈爱关怀,Hospice多隶属于宗教团体,是一种慈善服务机构。
1967年英国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1918-2005)创办圣·克里斯托弗救助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乃是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兴起的标【7】。
1987年,我国大陆建立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开始了现代意义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
临终关怀运动的兴起与推广,得益于西方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至少在其创始人桑德丝那里,她仍然将这种关怀理解为对“上帝之爱”(love of God)的诠释,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天职。
临终关怀运动所秉承的乃是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自身尊严和价值的发现。
桑德丝同时也主张打破宗教的壁垒,把不同教派、信仰的宗教徒和非宗教徒中的需要帮助者,尽可能多地纳入到临终关怀运动的体系之中。
虽然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临终关怀运动在其产生之初,就带有一种普世性的道德情怀,始终把临终者本身作为首要的关注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临终关怀运动便超越了基督教的范畴,使其与其他宗教或地方性知识的结合成为可能。
西方宗教以基督教为主,东方则以佛、道、儒三教为主,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相比于其他宗教,佛教更像是一套专门为死亡所准备的哲学。
一方面看,佛教对生活的淡然无视可以帮助临终者放下对外部世界的留恋与不舍,以获得内心的平静;而在另一方面,它又提供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使病患、亲属及治疗师三方,都可以通过一项确定的技术——冥想(meditation)技术来达到上述平静状态。
3.2基督教临终护理基督教的临终关怀建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站在基督教的立场关怀临终患者,使其透过宗教信仰的力量,得到内心的安宁,勇敢和安详地面对死亡,能坦然、安宁、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基督教认为死亡并不不是终结,人类可以通过相信耶稣,在肉体死后,灵魂去往天堂与主共享永生之乐。
临终者可以坦然面对死亡,从死亡中超脱出来,迈向新生,超越死亡。
这样,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对临终者的灵性的抚慰,相信者必可获得对死亡的释然。
基督徒认为疾病会带来上帝的恩典,因为神会借着疾病来造就人,病痛是一种让人和基督合一的方式,,病人应当坦然接受病痛的现实,并积极等候其背后可能的祝福和恩典,但这也并不代表病人只能在消极的忍耐病痛的折磨,而应该积极地治疗。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哥林多前书3:16—17)拒绝看病,放弃医药就是抗拒神,违背神的命令。
临终的病人应当把他/她最后的自我呈现给上帝,既然死亡代表着与基督合一,那么基督徒在临终时是希望离开尘世的。
基督教的生死智慧启示死者与生者此都不只是躯体,使他们明白灵性与生活蕴藏着无穷的寓意,帮助家属和临终者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死亡,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选择适当的临终关怀方式,为临终者平静度过肉身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也为生者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继续生活的理由和前景。
在基督教群体中,被期待提供临终关怀的主要有这几类人群:亲属、神职人员和其他信徒。
临终及死后的基督教仪式也是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
通过为临终者祷告、抹油,消除心中的恐惧和减轻身体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