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专业学术论文

什么是专业学术论文

什么是专业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
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

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
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

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

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
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
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
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学术论文,
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
理性文章。

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基本类别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

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

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
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

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
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按写作目的,可将
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
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
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
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人情因素与交往法则
摘要:黄光国在“人情与面子理论”中,将人际交往关系分为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性关系,并根据二者间的不同关系
厘定出需求法则、公平法则及人情法则。

本文基于该理论模式,以《围城》作为分析材料而剖析小说中涉及的各类人情关系,并对混
合性关系进行重新分析,结合“请托者人情资源的掌握情况”这一
条件,提出直接性混合关系和间接性混合关系两个子概念。

关键词: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伦关系十分微妙复杂,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有其规律性可言。

在这样背景下台湾学者黄光国提出了
人情和面子的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将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际互
动中人情与面子的互动关系。

因此,笔者将使用这个模式中“资源
支配者的心理历程”部分作为本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并选取文学作
品《围城》中的人物关系作为分析材料。

一、人情理论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黄光国的人情理论模式
黄光国将交往双方区分为资源的支配者和请托者,社会行为的产生就在于这两者间的交往互动,而不同的行为取决于资源支配者对
交往双方关系判断的心理历程。

作者认为,在支配者的心理历程中,关系判断是第一步。

因此,作者将人际交往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如上图所示,左边的长方形代表不同的人际关系,斜线部分代表情
感性成分、空白部分代表工具性成分,而根据两种成分的比例大小
即可得出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和混合性关系。

首先,情感成分占主导的是情感性关系。

在作者看来,“情感性的关系通常都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关系……像家庭、密友等原级团
体中的人际关系,都属情感性关系之例。

”[1](P.7)它满足的是交
往双方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性关系中,行为体双方彼此以“需求法则”交往且分配资源。

即资源支配者在作出决定时主要考虑的是请
托者的实际需要。

其次,工具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是工具性关系。

个人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不过是作为个人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利益的一种
手段和工具。

这种关系是短暂而不稳定的,资源支配者在作出决定
时主要运用的是相应的“公平法则”。

在一般情况下,支配者能客
观地依据每个人贡献比例的大小进行资源分配,使请托者获得与其
贡献相当的报酬。

最后,混合性关系是介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两者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相对于情感性关系而言,混合性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
认识但其情感关系又不及原始团体那么牢固;相对于短暂性的工具性
关系而言,混合性关系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续性,可以通过人与人
之间的往来得以维系。

因此,资源支配者运用的是“人情法则”,
即在作出决定之前考虑的是决定会否影响到自身的人际交往,是否
应该给予对方特殊的帮助以巩固自己的“人缘”。

(二)混合性关系的解读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三种人际关系界定的标准在于交往双方情感性成分、工具性成分的比例大小。

在资源支配者进行
关系判断的心理历程中,考虑的范围涉及双方关系网络中的其他人,情感深浅的判断也好、利益驱动也罢,往往是一种间接的“人情”。

因此,有必要在作者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即人情资源的掌
握情况。

从这个角度出发,混合性关系可以详细划分为直接混合性
关系和间接混合性关系。

所谓直接混合性关系,就是交往双方是认识的,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且请托者拥有的人情资源较为缺乏,并未进入到支配者考虑的
范围之内。

具体来说,请托者是直接找到资源支配者,表达自己希
望得到某些利益或帮助的愿望,而支配者会考虑本身与请托者直接
关系的深浅,只有当双方的感情达到支配者愿意实施帮助的程度,
请托者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

所谓间接混合性关系,就是指请托者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情资源,且支配者是据此作出相应的决定的一种交往关系。

具体来说,请托
者与资源支配者之间的交往程度一般,本身也难以为支配者带来
“回报”。

因此,资源支配者更加重视的是对方拥有的人情资源。

一方面,当“第三方”的力量足够强大,支配者预期到实施帮助后
会因为自身与“第三方”能够形成有利关系时,请托者的愿望才有
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当支配者预期到拒绝请托者要求时会削弱到自
己与“第三方”的交往时,也会尽量满足请托者的愿望。

由此看出,人情资源的丰富度或者人情资源对支配者影响力的大小在间接混合
性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人情理论模式的应用
在简要分析其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其模式概念的内涵。

以《围城》的片段作为分析材料,使理论更好应用实践。

(一)情感性的关系
“吃晚饭时,丈人知道鸿渐下半年职业尚无着落,安慰他说:“这不成问题。

我想你还是在上海或南京找个事,北平形势凶险,
你去不得。

你回家两个礼拜,就出来住我这儿。

我银行里为你挂个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儿子,一面找机会。

好不
好?”[2](P.29)
这个片段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黄光国的《人情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文中所表述的情感性关系。

文中认为“情感性的关系通常
都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
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

”“社会交易和资源分
配法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

”[1](P.7)家
庭这个原级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最能体现情感关系的特点。

文中丈人知道鸿渐工作没着落,主动将其手中掌握的资源分配给鸿渐,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团体中。

虽然鸿渐与丈人没
有血缘关系,跟他女儿的婚姻也是有名无实,但他丈人认定鸿渐是
他家庭的一份子。

作为长辈,理应为鸿渐谋取一份工作。

这体现了
反映情感关系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

“依照
这一法则,每一成员都应当为家庭尽力,家庭也应当供给他生活所
需之资源。

”[1](P.7)生活在同一团体的人往往会重视团体的利益,其中每个人都应该为团体中的人谋利益,壮大团体的力量。

丈人用
其资源帮助鸿渐,也是为了壮大周家团体的力量。

正因为丈人与女
婿这一情感性关系,丈人愿意将他所有的资源分配给鸿渐,维持彼
此的翁婿关系。

看了“什么是专业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