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
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
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6.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必修课程,更是人民的渴望,所以这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论题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当下,我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后,将会受到更多来自各方的调整,在面临外部种种的挑战情况下,内部的和谐显得十分重要。
针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七大措施”,但是除了上述所说的七大措施之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创造出更能保护环境的器材,促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减少,实行生态上的和谐。
2.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重点我认为要加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缩小区域间、行业间、城镇与农村间的收入差距。
使社会矛盾得以和谐。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在我看来,特别要注重于城市基层管理人员,譬如城管执法人员的管理,缓解城管执法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得以社会和谐。
4.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建立这一种体系,给人民增强安全感,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减少,促使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5.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
对于此机制的设立,我的构想是从村委会、居委会入手,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矛盾,或者举办一些活动,增进邻居间的认识与了解。
6. 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
一是靠发检察建议促进和谐。
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是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三是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是靠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
五是靠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创造和谐。
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标尺。
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充分行使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问题;切实运用好民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