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液冷模型)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液冷模型)

96 487 C/mol;“为单片电池电压,单位为V。
冷却水流经燃料电池堆带走的热量为
q,=(hA)。At。一
T 1个
(hA)。(T一三旦L}三韭),
(2)

式中,T为电池堆温度,单位为K;(hA)。为电池堆
传热参数,本计算中为6 000 W/K。
当电池堆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则毒=奇,。 式(1)中电池电压Vk的计算采用半经验模型, 其经验参数取自参考文献Elo一11]中,是由某活化面 积为232 cm2,Nafionll7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
Vfc=E+啦。。+啪hIn,
(3)
式中,E,啦¨啦h分别为电池开路电压、电池活化过
电位和电池欧姆过电位,单位为V。
电池开路电压由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能量平衡
求得,可由Nernst方程计算
E一1.229—8.5×i0-4(T一298.15)+

4.308 5×10一T[1n(pH,)+÷ln(夕q)], (4)

3,‘ {堇
毫 !
2瑚
蟊 l瑚


l姗


0.2

∞ 参
—z
∞、
料 ∞督
蕞 ∞越
婪 加趣


O.3
0.4

0.5
0.6 0.65
电流密度/A·cmt
图3不同电流密度对应的风扇转速
2.3 散热器布置形式的影响 由于普通车用散热器的体积和散热面积有限,
为了满足系统散热要求,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 系统设计中,可能采用多个散热器布置在系统中。 第15页图4所示为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热管理 系统布置形式。第1 5页图5所示为水泵转速 2 000 r/min时,上述热管理系统中风扇转速对电池 堆温度的影响。在风扇转速较低时,并联系统散热 效果优于串联£风扇转速较大时,两种形式差别不 大。考虑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效率,在两散热器并
模拟计算中热管理系统的部件性能参数主要取 自某65 kW燃料电池发动机试验台采用的热管理 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水泵为轴流式,标定转速为 2 820 r/min;轴流式风扇,直径为0.45 m,标定转速
2 000 r/min,板翅式散热器总传热面积(A。)约为 9.29 m2,传热系数(K)为227 W/(m2·K)。 1.3 边界条件
燃料电池发动机在实际运行中,改变输出功率 是通过改变电流密度来实现的。随着电流密度的改 变,电池堆发热功率也会有明显变化,需要对热管理 系统进行调节,以防止电池堆过热影响寿命和运行 安全或温度过低降低效率。水泵转速为2 000 r/ min时,电流密度从0.20 A/cm2增至0.65 A/cm2, 为保持电池堆温度在343 K,需按照图3所示的风 扇转速曲线进行调节。由图可知,在电流密度增大 的过程中,电池堆发热功率迅速提高,必须合理控制 风扇转速。
万方数据
车用发动机
2006年第6期
垂;

三渤 {醚 蜥
蛩 墨 啪嘶 蒌
瑚娜蚕| 啪
500
0.70
l 500
2 500
3 500 4 000
风扇转速/r ominl
a电池堆温度
0.69
苗o.68
口 爱0.67 羽 虻 聃0.66
O.65
0.64 500
瓴5
瓴O
姐 I
‘譬


槲 住0

崧 诎5

蜡 妞O
第6期(总第166期) 2006年12月
·电子控制·
车用发动机
VEHICLE ENGINE
No.6(Serial No.166) DeC.2006
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陈 潇,汪茂海,张扬军,张钊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摘要:建立了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模型,该模型能考虑系统类号:TK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2222(2006)06—0012—04
燃料电池发动机是燃料电池汽车设计研究与开 发的主要内容口]。热管理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性 能、寿命和运行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是燃料电池发 动机研究与开发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E2-4]。
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是从系统集成和整体的 角度控制并且优化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热量传递过 程,完善地管理并合理利用热能、冷却散热及节能降 耗,改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性能[5]。


式中,PH。为H。在阳极催化剂/气体界面处的分 压,单位为105 Pa;P瓯为o。在阴极催化剂/气体界 面处的分压,单位为105 Pa;PH。和Po。分别由阳极 和阴极进气压力计算得到,计算方法参见文献[12]。 本研究在计算中阳极和阴极进气压力均为 3×105 Pa。电池活化过电位为[1们
啦。一&+岛T+£T[1n(Co。)]+
&T[1n(i·A)],
(5)
式中,C&为阴极膜/气体界面处的O。浓度,单位为
mol/cm3;计算方法参见文献[Io一11];经验参数a,
邑,岛和&取值分别为一0.944×10~,3.54×10~,
7.8×10_5和一1.96×10一。 欧姆过电位主要由质子交换膜及电池极板电阻
引起,与电流成正比
啪IlIn一一(i·A·R。bnl),
燃料电池堆运行 时的发热功率为
散 热 器
图1燃料电池发动机热 管理系统
q—N{A(一筹一Vfc),
(1)
厶I’
式中,N为电池堆中的电池片数,本计算中为
650片;i为电流密度,单位为A/cm2;A为电池活
化面积,单位为cm2;Ah为单位反应产物(水蒸气)
的生成焓,一241 830 J/mol;F为法拉第常数,
本研究模拟计算的边界条件为,流入风扇的空 气温度为20℃,压力为105 Pa。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管理系统对燃料电池堆性能的影响 热管理系统通过影响燃料电池堆温度,对燃料
电池发动机的性能产生影响。热管理系统的运行参 数主要包括风扇转速和水泵转速。第14页图2比 较了电流密度为0.5 A/cm2时,不同水泵转速下, 风扇转速对于燃料电池堆温度、单片电池电压、发热 功率以及发动机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中将燃料电池 发动机效率定义为
(6)
式中,R妇为电池内电阻,单位为Q。
R。hrn一鑫+&T+岛(i·A),
(7)
式中,经验参数鑫,岛和岛的取值分别为3.30×
10一3,一7.55×10—6和1.1×10—6。 1.2 部件模型
散热器模型采用传热单元数(e—NTU)法。 传热单元数为NTU=KA。/(缸。)岫;热容量
流率比为C一(施,)。i。/(施。)。。;散热器的e—
万方数据
2006年12月
陈潇,等: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
15 ·
联形式下,热管理系统流动阻力减小,水泵功耗降 低,系统效率较高。因此,两散热器并联的形式散热 效果较好,且能够降低系统的功耗。
c)采用双散热器并联式热管理系统布置,在散 热能力与节能方面均优于双散热器串联式。 参考文献:
[1]Yokoyama T,Naganuma Y,Kuriyama K,et a1.De— velopment of Fuel Cell Bus[C]].SAE Paper 2003-01—
目前,大部分燃料电池热管理的研究只考虑散 热[6培],而对系统内各部件相互影响的研究不多。 Zhang Y.J.等人建立了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热管理 系统模型,分析了系统运行参数及参数间相互作用 对系统热性能的影响,但未考虑热管理系统对电堆 性能的影响[9]。
本研究建立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 理系统模型,考虑了热管理系统内各部件及其与燃 料电池堆性能相互作用;运用该模型对某65 kW燃 料电池发动机试验台的热管理系统进行计算分析, 仿真计算基于一维流体系统分析软件FLOWMAS—
图2水泵及风扇转速对燃料电池堆性能的影响
功率无显著影响,随着风扇转速的提高,水泵转速对 电池堆发热功率的影响逐渐增大。图2d表明,随着 风扇和水泵转速的增加,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效率呈 下降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知,运行中如需调整电池堆温度, 应主要通过调节风扇转速实现;若仅在一定范围内 调节水泵转速,可能无法实现调节电池堆温度的目 标;若调节水泵转速至能够影响电池堆温度的范围, 又无法保证电池堆进出口水温温差在合理范围内。 此外,如持续提高水泵转速至一定数值以上,水泵转 速的提高只能增加热管理系统的功耗,造成能量损 失,降低发动机效率,却无法降低燃料电池堆温度。 2.2 燃料电池堆性能对热管理系统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6—04—27;修回日期:2006—11—2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资金资助(2003AA501100) 作者简介:陈潇(1981一),女,辽宁省清原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动机流动与传热
万方数据
2006年12月
陈潇,等: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管理系统研究
试验结果拟合得到。考虑电化学反应机理可得电池 电压方程
TER2.
1 热管理系统模型
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由散热器、风扇、 水箱、水泵和管路等组成,与燃料电池堆相连接,以 去离子水为冷却工质。图1所示的燃料电池发动机 热管理系统模型中,燃料电池堆为唯一的热源,热能
通过流体网络传递;该 模型忽略了燃料电池 堆通过其他途径散出 的热量。首先建立各 部件模型,然后按照图 1的连接关系建立系统 模型。 1.1 燃料电池堆模型

脚 组5
钇O
500
56
54
52 孚
;50
较 48
l 500
2 500
3 500 4 000
风扇转速/r·min‘ b单片电池电压
1 500
2 5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