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2)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2)

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训练9写景·抒情·比较(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11分)咏檐前竹沈约萌开箨①已垂,结叶始成枝。

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②。

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

【注】①箨:笋壳。

②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

(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

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

(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

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

【诗歌鉴赏】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

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

“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

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8分)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②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③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

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

(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

【诗歌鉴赏】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

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

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

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

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

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

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愤。

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出栈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

②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

(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

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诗歌鉴赏】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

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了相反的安排。

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

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

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

“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

“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

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答案示例】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

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