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
福州格致中学李怡
[引言]
2003年2月,伊拉克地区情形紧张,英美联军是否会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联合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围绕社会热点,联系大纲教学内容,开了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活动课“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
[背景]
高中历史新教材新增了一种全新的课型:活动课。
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吸收国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新型教育观,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它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造就跨世纪人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对中学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
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学科课和活动课一并纳入课程体系。
在以学科课为主的同时,使活动课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一重大举措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二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活动课主题是: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
对于这种全新的课型的实施,我们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讨论,决定应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网上交流→归纳小结。
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谈话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加以实施。
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很有信心。
[问题]
开展“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活动以来,我带领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有关伊拉克的相关报道以及书籍很多,各方说法很多,如何让这些中学生用科学的历史观来选择有效真实的资料,说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另外他们自己把收集的资料制作成网页说
明自己小组的观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这些学生都是在校生,他们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所以在活动中也产生了经费问题。
如交通费用,上网查找,打印,图书复印费用等。
[问题解决]
首先教师事先先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影片,让学生对课题倍增兴趣,对课题的背景有初步的了解。
并且让各班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研究性课题小组,每组6----10人,并选出小组课题负责人,制定计划,安排好分工(有的负责访问专家,老师,有的查阅网络资料,有的查阅图书馆资料,有的负责制作成果)。
其次集中学生进行系列讲座: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如何查找和收集,整理,归纳历史文字,图片资料,如何从所获得的资料中得出结论。
使他们可见尽快入门,初步掌握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查找和收集资料。
如拜访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和一些相关研究的学者;到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查找文献;登陆有关历网站查找网络资料。
最后在收集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各组学生开始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中去寻求自己小组的观点,并用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论证。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如“往中东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联合国起到什么作用,这些是否真的起到有效的作用呢”,“如果英美联军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联合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影响,它还能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吗”,“联合国在未来将如何前进,如何有效制止一些大国的霸权和强权”,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等,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欲望。
我就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重点做一下的指导:①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论证切入点②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资料的收集,提供网站和相关数据,杂志③帮助个研究性小组落实分工,督促起进度④介绍如何运用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研究成果。
同时学生自己也尽可能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如靠自己骑自行车解决交通费用,自己动手摘抄资料,制造资料卡片等,对于其他费用家长给以了帮助,支持学生的研究性活动。
[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①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局域网能够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有关技术来提供学习材料,吸引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
利用多媒体局
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②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③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
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④增加教学容量,拓展知识层面
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当然学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如师生之间课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去登陆其他的网站,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但我们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我校的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笔者在课后通过组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跟踪。
学生普遍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开阔了思路,学到了很多知识。
1个月后调查时,学生仍对当时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