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解释合同的历史故事篇一:对合同认识的几个常见误区对合同认识的几个常见误区文|杨桥合同是适应商品经济客观要求而产生的,属于商品交换的法律表现形式。
在古罗马时期,订立合同必须经过严格的仪式,任何一个术语或者动作被遗漏都可能导致合同无效。
古罗马语,“法锁”就表示合同的意思。
在古环地中海地区,合同更有着神秘的色彩。
例如古希伯来人就认为,是“约”将人和神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契约的精神。
犹太教的经典多以“约”命名,例如《新约全书》、《旧约全书》等。
而在中国古代,从西周起便有合同存在,那时被称作“傅别”、“质剂”、“书契”。
合同,从古到今,由西到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而现代意义的合同,主要是为了使商品交换的形式更加简单,更加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更加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
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民商事活动,几乎每天都在与合同打交道,但对合同的认识,通常存在着诸多误区,甚至有些是导致交易失败的致命性的误区。
误区一:合同只是一张纸。
从法律上来讲,合同是一张纸的说法,完全没错,因为我国合同法里面有书面形式的合同形式。
但认为合同仅是一张纸,就大错特错了。
简单来说,合同是交易各方交易内心意思,表现在外的表现形式。
对于固定交易方式,交易结构,交易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交易过程中,从私法自治的角度讲,完全可以通俗的将合同理解为交易各方之间的法律,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所谓“白纸黑字”,就是要将交易各方的意思体现在合同之上。
在产生争议时,合同是重要的证据。
在法官裁判时,合同更是重要的裁决依据。
误区二:只重内容,不重形式。
在如今这个科技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无论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很讲究用户体验。
同理,对于合同而言,同样也需要讲究阅读体验。
一份品质上乘的合同,必定符合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内容周延,格式优美,体系得当的特点。
通过阅览,读者完全可以理解交易的重点,甚至细节方面的事项。
与之相反,一份全篇空口大白话,毫无逻辑,随心所欲,文不达意的合同,对于阅读者来讲完全是一种折磨,甚至可能引起理解的差异,造成交易目的的落空。
合同的形式,更是体现草拟人专业化的重要体现。
例如,有的放矢的重点突出,有时可以达到尽到说明提示义务的作用,进而规避格式条款无效的法律风险。
此外,合同内容还需要充分关注风俗习惯,体现最基本的尊重和人文的关怀,谁也不愿在一份遗赠合同中看到,“如果你死了,财产全给我”(书面上可表达为:如果你身故,遗产赠与本人)的表述。
误区三:差不多就行。
根据不同的交易需求,合同内容自然有详略之别。
例如,买台电脑与买间房屋,肯定合同内容完全不一样。
但无论交易的内容是怎样的,合同内容都应当追求周延。
在合同领域,如果说突出重点,省略细节,那绝对不当。
因为某些交易,细节完全决定成败。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合同实务过程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某甲在出具给某乙的文书上写就“今某甲还欠款10000元”。
试想如此内容,“还”究竟念“huan”还是“hai”,势必造成甲乙认识上的差异,陷入争端。
本人认为,合同是没有差不多的,重点是要决绝交易的需求。
误区四:合同只需要经办人看懂即可。
诚然,在交易时,合同主要是体现经办人的意识,经办人的意识就基本决定了合同的内容。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经办人自行拟定的合同,因为网络上有很多模板可以参考借鉴,但往往因为专业所限,而被窜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从一个经济组织的角度讲,当合同需要内部审批时,经办人拟定的合同是否应该充分考虑上级领导的理解?经办人对合同的书写能力,也是经办人工作能力的表现之一。
从假定产生争议的角度讲,当争端产生,需要公力解决时,合同就绝不是经办人之间的事了。
合同需不需要外聘律师的预估和评价?合同能否避免对方做出不同甚至向左的解释?合同需不需要法官作为证据进行认定?所以,在拟定合同时,草拟者都应当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对待合同文书,务必使合同能够使任何人都能完全理解。
误区五:法律能解决所有的合同问题。
在民商事领域内,有一句法谚语谓之“法无禁止即可为”,通俗讲就是法律没有命令禁止的事项都可以做,这也是私法领域内“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体现。
法律从来都是高度抽象,且具有普遍适用性功能的。
她永远不会具体到某甲买某物付价金多少,如果不付赔偿多少。
而特殊或具体交易,就需要交易各方在法律禁止的事项外充分发挥智慧,固定交易,体现自我意识,将交易相关事项明确约定。
当约定不明时,法律是会根据文意或者交易习惯判定,或者根据法律的规定判定。
但是,倘若有直接而又明确的合同依据,又何须适用法律的规定。
误区六:合同是专业人员的事,跟经办人无关。
本人认为,再好的合同在避免不了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合同拟定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员操作,专业人员拟定合同的基础也多是源于经办人对交易事项的描述或者亲身参与后的自我意识。
但是,首先,专业人员通常仅能关注法律风险,对一些事实风险,财务风险难免周全。
其次,合同经经办人描述后,再经过专业人员的再加工可能与经办人的初衷有悖,经办人不再回过头来熟悉合同,完全按照自我认识的方式去交易,很可能无法实现交易目的。
最后,合同一经签订基本上就是固定的,静止的,但交易却是变化的,动态的,合同履行中事项的变更,只有经办人最清楚,脱离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专业人员根本就不能防控法律风险。
此外,经办人很可能被认为经济组织的授权代表,其意志通常直接体现为经济组织的意志,其行为后果,通常也由经济组织来承担。
误区七:再审一下,再再审一下,再再再审一下合同。
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话,那么一千个人拟合同,也会有一千个合同版本。
所以,无论是拟定合同还是审阅合同,切忌陷入无休无止的境地。
在合同拟定或审查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个广口瓶效应的故事。
故事是讲老师在一个广口瓶里先装满了小石头,再往里面装小石砾,再往里面装沙砾,就问同学们能不能再往里面装什么了。
同学们没人回答。
老师于是又往里面装满了水。
于是又问同学们能不能往里面装什么了。
同学们都摇头。
老师于是又往里面装了一些盐。
合同亦是如此,完全可以书之不尽,言之不完。
如何把握重点,却又不遗漏细节,着实是一个考验功力的问题。
世上没有完美的合同,只有追求完美的态度。
误区八:合同没法改。
合同是人的智力成果,从理论上讲,凡是由人经手的事项,都有办法改。
合同没法改,可能原因有:一是某方预先放弃了合同修改的权利;二是怕麻烦,惰于修改;三是作为合同范本,按内部规定是不能修改的;四是过去都是这么订立的。
对于原因一,这主要是工作能力决定的。
对于原因二,这主要是工作态度决定的。
对于原因三,这主要是工作方法决定的。
对于原因四,这主要是工作惯性思维决定的。
预先放弃修改合同,可能对于相关的合同风险,无法形成合理预期。
怕麻烦修改合同,是因为不知道争端产生后更麻烦。
合同范本按规定无法修改,那么是否有考虑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变更协议?过去的事项,只能作为一种判断,而合同本来就是为了预防未来的风险。
任何合作都有可能会经过蜜月期,任何交易对手都可能瞬间破败,既然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那么为何不立足当下?争端一旦产生,尤其是各方预期差异较大时,公平、平等的合同可能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篇二: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
(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
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
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
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
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
(2)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庾信是六朝最杰出的骈文家,《哀江南赋》以骈六俪四的句式写就,达到了六朝骈体文的最高艺术成就。
边塞诗派唐朝为了保卫领土,抵御、打击少数民族入侵,经常进行边境战争,由于当时的军事政策,几乎家家与战争有关,文人大量走向边疆,产生边塞诗派。
他们的诗歌内容:(1)描写边塞风光(2)反映边塞战争(3)反映将士思乡、思亲的感情(4)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代表作家: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军中官兵苦乐悬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塞上风光奇景。
敦煌曲子词:是指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这些词具有质朴自然、清新明快的风格,感情真挚、直率,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敦煌曲子词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主要内容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和要求,如对战争的不、追求爱情幸福等。
表现方法多种多样,如:大胆的想象、真切恰当的比喻、生动有力的夸张等。
在遣词造句、写景造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