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第五章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复合曲线在地形受限制时,或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设计中可采用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三节 道路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的重点(P108)
1.平面线形要满足道路的等级要求 2.平面线形是否对拆迁影响最小 3.横断面、平面线形、纵断面要协调 4.平面的布置比公路更为复杂丰富 5.空间功能,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管线布置、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m-横向力系数
– 行车安全m小于 – 驾驶操纵的困难(控制横向的偏移角5°) – 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 旅行舒适 m不超过0.1为宜
μ的取值
μ<0.1
μ=0.15
μ=0.20
μ=0.35
μ≥0.40
乘客心理反应
不感到曲线存 稍感到有曲线 已感到曲线存 感到有曲线存 有倾覆的危险
绿化和生活空间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二、平面设计步骤 • 1.收集平面设计的资料
济性。
– 行驶上:行驶受力简单,方
向明确,驾驶操作 简易。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2.直线的局限性 • (1)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若长度运
用不当,不仅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便达到 线形设计自身的协调。 • (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 以目测车间距离,于是产生尽快驶出直线的急燥 情绪,一再加速以致超过规定车速许多,这样很 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运用直线线形 井决定其长度时必须持谨慎态度,不宜采用过长 的直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圆曲线的最小半径
– 极限最小半径:当m和ih(最大超高)都得到最
大值。 – 一般最小半径:指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
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最小半径,它是通 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值。 –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是指曲线半径较大,离心 力较小,靠轮胎与路面间的摩阻力就足以保证 汽车安全稳定行驶所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最小半径这时路面 就可以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大半径:R≤10000m
难适应地形的变化,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 市。为了使城市城区整齐,便于布置沿街建筑, 保持良好的视线和市容,城市道路应尽可能的采 用直线,特别是大桥两端的道路。 • (2)对于平原地区的城市道路或公路要避免使用 长直线,但对沿线景观有变化的路段可使用长直 线。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直线的运用应同地形、环境的协调相配合。采用 直线线形时,其长度不宜过长。最常直线为设计 速度的20倍。 (3)农田、河渠规整的平坦地区、城镇近郊规
措施双双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2倍停车视距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3)错车视距: 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
驶汽车相遇,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 需的最短距离。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4)超车视距:
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从开始驶离
原车道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
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城市道路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80 60 50 40 30 20
设超高的最小半径(km)
250 150 100 70 40 20
设超高的推荐最小半径(km)
400 300 200 150 85 4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km)
1000 600 400 300 150 70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2.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缓和曲线连 接的组合形式
设计要点:
– A1大与A2小宜相等 – A1与A2不相等时,之比
应小于2.0,有条件时小 于1.5
–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 大,以R1/R2=1~1/3为 宜。
– 不得已插入短直线或两回 旋线互相重合时,重合段 的长度L≤(A1+A2)
• 于表中的规定值(见书P109)停车视距的规定值
项目
数值
行车速度 (km/h) 80 60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停车视距
(m)
110 70 6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 (2)会车视距是停车视距的2倍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二节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3.圆曲线半径(弯道半径)
• 根据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的力学分许,考虑汽车在 横向离心力作用下抗倾覆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V2
R

127 h ih
式中:V—行车速度 m —横向力系数
i h—超高横坡度
在指定车速V下,最小Rmin取决于最大横向摩阻 系数φh和该圆曲线的最大超高值ih(max)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二、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 1.基本型: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直线的顺序组合的曲线。对称基本型:A1=A2; 非对称基本型:A1≠A2;简单型:A1=A2=0
• 设计要点: – 2β≤α α为路线转角;β为缓和 曲线角 – LS1(缓):LY(圆):LS2(缓) 为1:1:1~1:2:1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5.C型:受地形限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将 两同向圆曲线的缓和曲线率为零处径向衔接的组 合
C型曲线仅限于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线严格受限制时方可采用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复合型:受地形限制时,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 圆曲线相衔接处,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向回 旋线在曲率相同处径相衔接的组合。两相邻回旋 线参数比以小于1.5为宜。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直线与曲线连接效果图 a)不设缓和曲线扭曲b)设缓和曲线平顺美观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三、行车视距:
• 1.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 全,驾驶人员应能随时看 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 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 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 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 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 称为行车视距。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3.直线的最小长度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城市道路设计 规范》 • 当V≥60km/h时,直线≥6V(以km/h计) 为宜;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最 小直线长度不得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3 倍
• 当V≤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注:在受到条件限制时,宜将同向曲线改为大半径曲线或 城市道路规划将设计两曲线作成卵形曲线、复曲线或C形曲线。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2011.08
第五章 城市道路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或
城市用地的现状),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 (确定道路的直线、曲线线形,又称为“定线” );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 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 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如雨水进水口 )、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 的布置(又称“平面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 、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 控制尺寸等(另进行交叉口设计和桥涵设计)。
/40m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3.卵型:两同向圆曲线相连接或插入直线长度不 足时,可用缓和曲线将两同向圆曲线连接组合为 卵型曲线。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圆曲-缓和曲线-直线
• 设计要点: – R2/2≤A ≤R2 R2为小圆 半径 – R2/R1=0.2~0.8为宜 – D/R2=0.003 ~0.03为宜 D为两圆曲线间的最小间 距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第一节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要素
• 一、城市道路平面的线形 •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一般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 (一)直线 • 作为平面线形要素之一的直线,在公路和城市
道路中使用最为广泛。一般在定线时,只要地势 平坦,无大的地物障碍,定线人员都首先考虑使 用直线通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1.直线的特点: – 几何特性: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 美学特性:短捷、直达 – 测设方面:方向和距离较容易测设 – 经济性:在直线上设构造物更具经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3)两反向圆曲线间不宜设置短直线,否则应调 整线形设置为S形曲线。
4)设计速度等于或小于40km/h的双车道公路 ,两相邻反向圆曲线无超高时可径相衔接,无 超高有加宽时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加宽过 渡段;两相邻反向圆曲线设有超高时,地形条 件特殊困难路段的直线长度不得小于15m
5)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够长度的直线,否 则应调整线形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该表规定的不设超 高最小半径值。 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推荐半径值。 地形条件特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4.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 与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常用于城市快速路,一二三级公路
S1加速行驶距离;
S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
上行驶的距离:
S3(m) 超车完了时,超
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 的安全距离:S3=15~ 60m;
S4(m)从超车汽车开始
加速到超车完成,在这 段时间内,对向汽车的 行驶距离: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 2.对于行车视距的规定
• (1)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当大于或 者等
• 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 超车视距四种类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1)停车视距
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到汽车在障碍物前 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驾驶员反应时间内行 驶的距离S1,开始制动汽车到汽车完全停止所行 驶距离S2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2)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至同时采取制动
划等以直线条为主体时,宜采用直线线形。 (4)特长、长隧道或结构特殊的桥梁等构造物
所处的路段,以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路段宜采 用直线线形。 (5)双车道公路为超车所提供的路段宜采用直 线线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