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选择的影响》

《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选择的影响》

《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选择的影响》摘要。

一个人的价值观及价值观体系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且决定了不同事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主次,这直接影响到他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及对策,达包括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本文将通过对一系列真实案例的分析,来探讨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摘要。

一个人的价值观及价值观体系决定了他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且决定了不同事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主次,这直接影响到他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及对策,达包括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本文将通过对一系列真实案例的分析,来探讨价值观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价值观个人目标组织目标1.价值观相关理论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其内涵包括:第一,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第二,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表现为同一事物或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其意义和重要程度会有所不同。

1.2价值观分类:斯普兰格将价值观划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

不同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行为和追求和行为。

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决定着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经济型的人重功利和使用,理论型的人重科学和智慧,审美型的人重形式和和谐,社会型的人重利和感情,政治型的人重努力和影响,宗教型的人重和超越。

1.3价值系统: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价值系统中,最高层次为社会整体价值观,以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作为判断事物是否有价值及价值大小,从而决定取舍的标准;中层为组织价值观,即建立在组织、群体利益与需要基础上的价值评价尺度;低层次为个人价值观,以个体的情感、需要为依托的价值观念。

2.实例分析2.1个人价值观影响个人目标的选择2.1.1个人价值观对个人目标的确立有决定性的作用。

价值观是个性倾向中高层次的定向系统,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调整机构,保证个体在生活中做出重要的、有意义的选择。

所以,它直接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的性质。

价值观对个人目标选择的影响体现在:(1)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

选择个人目标的决策依据,正是在多个事物之中,判断哪些对自己有意义,并就其重要程度如何来决定最终目标。

对个人目标进行选择的过程,正是对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判断取舍过程,这其中价值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个人目标也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对于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判断取舍就会存在差异,这就解释了不同的人即便是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会做出不同的目标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个人目标。

一位老板十分赏识他的两名下属,打算提拔其中一位为部分经理。

然而,正当老板思考该提拔谁时,其中一位下属小李却突然提出辞职,理由是无法忍受老板家长似的教育。

而另一位下属小郑,则顺理成章地被提拔。

原因就在于,在小李的价值观中,认为独立自我的发展空间更为最要,而不能接受顺理成章的升职和发展,而小郑则相反。

正是由于两人价值观的差异,才导致在面临相同的选择时,他们选择更加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目标。

由此可见,价值观对个人目标的确立有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导致了个人目标选择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2.1.2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目标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个人的价值观是与生俱来并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不同的个人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个人目标,导致不同的后果。

(1)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随着后天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个人价值观会因时间及情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产生不同的个人目标,导致不同的后果。

褚时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79年,褚时健上任玉溪卷烟厂厂长,把改革与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的他,带领企业员工奋发图强,生产的“红塔山”香烟成为同人的骄傲。

然而,xx年,褚时健因大量受贿被捕,晚节不保,家破人亡。

在他身上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鲜明的反差,就是由于他在即将退休前,心理发生了转变,价值观受到了扭曲,以金钱与物质的追求为其人生目标,大量非法敛财,终老狱中。

(2)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下:在同样或类似的时代背景及所处条件下,南于各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个人目标。

导致不同的结果。

二战后,欧洲大陆经济一蹶不振。

面对国会多数官员反对资助欧洲的态度,马歇尔力排众议,策划了欧洲复兴计划。

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对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于多数国会议员短视的观念,马歇尔放眼全球,胸怀全人类的发展繁荣。

正是因为与他人相异的价值观及个人目标,马歇尔毅然实施马歇尔计划,产生了多赢的结果。

第二篇:公司的价值观和工作目标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无论何种状况微笑面对客户始终体现尊重和诚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客户喜欢的方式对待客户站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最终达到甚至超越客户的期望平衡好客户需求和公司利益寻求双赢关注客户需求提供建议和资讯帮助客户成长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教学相长以开放的心态听取他人意见表达观点时直言有讳在工作中群策群力拾遗补缺;不是自己份内的的工作也不推诿决策前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后坚决执行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促进团队建设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对于行业和公司的变化认真思考并充分理解积极接受对于变化对个人产生的影响理性对待充分沟通诚意配合面对变化积极影响和带动同事在工作中具备前瞻意识不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即使变化后产生了挫折和失败也能重新调整以更积极的态度拥抱下一次变化激情:乐观向上永不言弃;对公司工作和同事充满热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寻求突破不计得失全身心投入始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影响同事和团队诚信:诚实正直言出必践胸怀坦荡对事不对人言行一致不受利益或压力的影响勇于承担错误敢于承担责任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背后不负责人的议论事和人坚持原则不随意承诺和妥协敬业:专业执著精益求精专注工作做正确的事情今天的事不推到明天自己的事不推给别人在工作上以较小的投入获得高效的产出以专业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件事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第三篇:y理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y 理论及其假设·通常认得本性并不厌恶工作·控制和惩罚不是让人为组织目标努力的唯一办法·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人能够自我指导·如果条件合适,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员工愿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决定来解决问题在需要员工承担义务时,建议使用y理论,在这种情形下,假设员工通过自我指导和控制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

麦格雷戈写道。

“天才式的创新,相比现今有关管理战略的创新和改进而言,首先要接受减少对人的控制的假设,其次要时刻准备着有针对性的调整新假设中所包含的暗示。

y理论是有关创新的创新。

”麦格雷戈本人认同“毕马龙效应”观点,因为他觉得如果假设员工懒惰,并按这种假设去对待他们,那么工人就真的很懒惰。

相反,如果按照工人们都很热爱挑战性的工作的假设来进行管理,那么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也的确会如此。

若将之放在学校中来检查学生们的表现。

如果教师们假设孩子们都很愚蠢,必须加以控制和强制,那么孩子们就会觉得气馁。

如果尊重这些学生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组织凝聚力》第三章、拥有共同的愿景、目标和使命五、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有人问一家大公司的总裁为什么公司有那么大的凝聚力,总裁说:“我们从来没有失去目标,即使公司内部暂时没有大型的项目,我们总能从我们的对手、潜在的危机中选择一个目标,我们的员工团队始终会感到:我们正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否则我们会败给对手。

”个人目标则表现为组织成员希望通过他们在组织中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职位晋升、增加工资、改善环境、实现抱负、被社会承认等。

组织目标反映了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个人目标则是组织成员之所以愿意在该组织中工作的主要原因。

个人目标和组织相辅相成。

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个人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个人目标的实现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

事实证明,一个组织凝聚力的缺失往往是由于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背离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也就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设置了障碍。

所以,管理者要努力寻求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结合点,创造机会,使每个人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使其个人目标也能得以实现,从而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案例:重新制定部门目标多年以前,李开复接管一个部门时,为了提高效率,他在一个星期内定下了团队的工作目标,并召开会议宣布了他的决定,有的员工一片茫然,有的人没精打采,有的人则对他的计划百般挑剔。

他很快明白过来:自己这样做过于武断和草率。

于是他当场撕掉自己的计划,宣布成立三个员工小组,分别解决部门面临的问题。

一个月后,这三个小组各自呈上他们的报告,然后他和三个组长一起定下了最后的目标。

这次,全体员工欣然接受了新的目标。

有趣的是,除了措辞方面的差异外,新旧目标几乎一模一样。

他的助理向他抱怨说:“我们浪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又回到了原地。

”但李开复对他说:“不是的,之前我是靠直觉选择了目标,没有调查数据的支持,无法令大家信服;现在,经过一个月的工作,大家都有了信心。

更重要的是,旧目标的制定没有大家的参与,即使实施起来,大家也很难全身心投入。

”第四篇: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经典事例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经典事例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做了一个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