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
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
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Student's language is comprehensive to practic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Zheng Zhong
【Abstract】The language is mos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tool of importance, is mankind cultur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tool and humanities unify, is a language course of basic nguage course of property, come to a decision the language is the fulfillment very strong academics, so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practice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 morely direct contact language material, control usage language regulation in a great deal ofly of the language the fulfillment, make the student acquire basic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hen became language teaching of heavy medium of heavy.
【Key words】Language;Practice ability;Developme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好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实践机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1.充分发掘教村资源,让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
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根据陈浩的调查,87%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课堂全是教师讲述”、“答案先由教师设定”。
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比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牵牛花》、《生物入侵者》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
我激励他们课后动手试试,进行课外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写出调查结果,学
生学习的情绪高涨。
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
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发挥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
在一些
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
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
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
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人的克隆》、《月
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
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
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
长了见识。
3.利用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如教学《智取生辰纲》一课,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梳理晁盖的打劫准备、杨志的小心防范等线索,展开小
组讨论,选择喜欢的内容单元,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只负责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
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这种探究中,学到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训练了创新思维,提高了鉴赏
能力。
4.课内课外,让学生扩展阅读,尽情表达,努力创造实践机会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
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够的。
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他们走出教材,扩
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几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与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
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就组织开展一次“三国文化周”活动,通过阅读文章,观赏影视剧、考证文化古迹等活动,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接受知识,表达看法的能力,增厚了学生文化底蕴。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必要又可能。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
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
中获得。
反过来,他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经”。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
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网络聊天……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
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让学生参与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活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实现了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
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
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
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
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时,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
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
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
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牛,激发他们
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
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
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向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的字比上次漂亮多了”等等。
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听懂别人的评述,还能自己做些再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体现吗?
具有多重功能性和奠基性作用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多渠道,多形式的反复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