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主要来源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于贝恩的系统研究。
二、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产业组织理论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1、提出了“组织”和“工业组织”的概念 2、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3、评价
“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 1、提出了“组织”和“工业组织”的概念 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
1)(经济)组织
企业内的组织形态 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 产业间的组织形态 国家组织
2)“工业组织”
“工业组织”接近于产业组织
2、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1)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作“马 歇尔冲突”的矛盾。
马歇尔冲突:
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
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系的基本 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易程度。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1、伯尔和明斯对经济力集中的实证研究 伯尔和明斯于1932年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和私 有财产》,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 企业手中,造成经济力集中、扼杀竞争、价格刚 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为梅森和贝恩 所借鉴、吸收的启发性成果。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完全可竞争市场
沉没成本
打了就跑(hit and run)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 (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 “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次革命”的发言。 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 (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g)一 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 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
1、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
(1)“中间地带”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种极 端的市场形态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即“垄断性竞争”格局。 现实的市场中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 二者的并存与交织形成了所谓“垄断性竞争”格 局。
(2)“中间地带”存在的原因
产品的差异性、产品的可替代性 “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售卖者 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或多或 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样则每人都 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可以称他们 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力量为‘垄断竞 争’特别相宜”。
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
市场绩效标准:
利润水平刚好足以支付创新、效率和投资的报酬 厂商提供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随消费者需求变化而 变化 厂商会努力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工艺 没有“过度”的消费支出 每个厂商的生产过程富有弹性 最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收益
价格变化不会加速周期的不稳定
(四)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2)哈佛学派的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 政策四方面的内容
其中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递 进制约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 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 构。
索斯尼克标准:
梅森标准提出来不久,索斯尼克提出了以SCP为框 架的评价标准(1958年):
市场结构标准:
不存在企业进入与退出的人为限制 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敏感性
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市场行为标准:
厂商之间不存在相互勾结行为 厂商不使用排外性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竞争 手段 厂商在推销时不存在欺诈行为 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 竞争者对其他对手是否会追随他们的价格变动缺 乏完备的信息
哈佛学派的形成 体系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后在 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形成的标志
梅森(E.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Bain)为代 表。 贝恩所著的《产业组织》(1959年)是第一部系统 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该书总结了已有的研 究成果,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
(1)克拉克“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 有效竞争是指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 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2)梅森对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
市场结构标准、市场绩效标准
(3)梅森之后对有效竞争标准的进一步研究 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市场绩效标准
根据梅森的归纳,有效竞 争的“市场结构基准”大 致包括: 市场上存在相当多的卖者 和买者; 任何卖者和买者所占的市 场份额都不足于控制市场;
“市场效果基准”包括:
市场上存在着不断改进产品 和生产工艺的压力; 当生产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 后,价格能自动向下调整; 生产集中在最有效率的但不 一定在成本最低的规模单位 下进行; 卖者集团和买者集团之间 不存在持续性的设备过剩; 不存在“合谋”行为; 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出现。 不存在销售活动中的资源浪 费现象
(3)对SCP分析框架的批评
与其说是S——C——P 不如说是P、C——S
(4)政策主张
1)反对毫无区别地对大企业实行强硬反托拉斯政策
2)主张以企业绩效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应放松对 大企业不必要的管制
3、理论特点 (1)“效率主义者” (2)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竞争是最高效率标准 反对运用政策手段实现竞争 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解决这一问题
(1)“工业组织”的概念表述含糊不清 产业间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机能”
产业内部组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企业内的组织关系
(2)论述分散,并未作出专题理论分析
尽管如此,还是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研究给予了很 有价值的启迪。西方学者称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 先驱。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是 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其 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种产 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
5、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
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和退出市 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在某一点达到均衡。
第五章 产业组织理论 的演化与发展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 )理论或 产业组织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 同意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特别 是从竞争状态来说明产业内各企业间的资源配置 是否合理。
研究对象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 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现有的形式组织起来, 这样的组织形式和结构是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 绩效。
2)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 企业数量的多寡(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产业内企业行 为决定于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 P决策、非价格决策;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上行为 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 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效率,即资源配置效率
而垄断又阻断价格机制、扼杀竞争,
使经济失去活力。
马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 守着报酬递加规律,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 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几家大厂所 操纵”。
而少数几家大厂的这种商品生产,其实在很大程 度上具有垄断的性质。它的价格多半取决于那些 追求扩大势力范围的竞争对手之间的斗争,很难 有一种真正的正常水平。
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 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 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 学派成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 (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等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 )、 M·弗里德曼等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
二、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马歇尔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张伯伦 (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贝恩
一、产业组织的含义
指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1、同一产业 2、企业之间 3、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Joan Robinson 1903~1983
爱德华· 哈斯丁· 张伯伦(E.H.Chamberlin,18991967)的“垄断竞争理论” 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断价格理论》 和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的《不完全竞争 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更接 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 尤其张伯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 织理论的重要来源。
2、勒纳等人对垄断指标的探索
1934年,勒纳依据完全竞争和垄断性市场中价格 决定机制的差异,以利润为基础来测定垄断度, 得出企业的垄断度和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倒数相等 的结论。 贝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利润率作为测量垄断度 指标的尺度,使垄断度指标成为推测市场结构和 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
3、克拉克和梅森等人对有效竞争的研究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近进展
一、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代表人物著作 (1)代表人物
施蒂格勒:198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8年出版了《产业组织》 德姆塞茨、布罗兹恩、波斯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