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产品责任纠纷案中的无过错归责原则
关于产品责任纠纷案中的无过错归责原则
上述车辆往机场行驶,当车行驶至肇事处时向左驶离公 路可行路面翻于左边坎下,造成甲某受伤、车辆受损的 事故。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交警支队(以下简称交警
支队)对出事现场进行了勘查,并制作了《现场勘查记 录》,载明:现场路面无刹车痕迹,车辆翻于380cm高的 坎下。出事当日,甲某即通知了乙公司和丙
公司,丙公司次日派员到停车场对出事车辆进行了全面 检查,发现汽车尼龙刹车管破裂,但未采取封存等措施。 10月4日,交警支队通知交警部门聘请的鉴定
0元,材料费20579元。另外,对损坏的庄稼进行赔偿用 去1650元,对尼龙刹车管进行鉴定,用去鉴定费1000元。 甲某产生的经济损失共计752
95.72元。甲某与丙公司、乙销售公司协商赔偿事宜未果, 遂于2004年4月6日,诉至法院,要求生产方丙公司和销 售方乙公司共同赔偿其损失。一审
法院判决认为,甲某驾驶其在乙销售公司购买的丙公司 生产的重型自卸车发生翻车事故,事故现场图记载现场 路面无刹车痕迹,该车的刹车管发生断裂是发生翻
三分之一低状态。经送市汽车工程学会检测委员会、公 路研究所专家共同分析,该管道结构的形态从加工制造 到组装、材料分析均无不合理的现象,系事故中外
力所致。1月5日,交警支队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和调查 后,作出《调查结论书》,认定2002年9月28日的事故不 属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2条
所称的道路交通事故。随后,交警支队将汽车尼龙刹车 管退还甲某。甲某对交警支队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向 市公安局法制处申诉。2004年3月17日,甲
。一审判决后,丙公司不服提出上诉,其理由是:(1)产 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作出的《质量分析报告》不能作为证 据使用,因该鉴定结论系被上诉人于事故发生
后一年多单方送检的结论,送检产品是否事发时的尼龙 管,被上诉人不能证实。(2)公安交通管理局作出的《肇 事车辆技术鉴定书》对本案的事故原因进行了
客观分析,法院却未采信该证据,本案争议的问题不是 产品质量问题,上诉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3)被上诉人 非法改装、违规操作是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
被上诉人应自行承担责任。(4)被上诉人车辆挂临时牌照, 未按规定登记注册,属非法营运,不应受法律保护。因 此,一审法院认定事实部分不清 ,影响案
件正确判决,申请二审法院委托国家级的检测机构对事 故车尼龙管断裂的原因等进行重新鉴定,请求二审法院 查清事实依法撤销原判。二审法院认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 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
条的规定,产品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因为受专业技 术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消费者很难及时发现产品缺 陷并防止其造成的危险,所以法律将产品责任规定
为无过错责任。当发生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身或财产损 害时,只要生产者不能证明存在法定的免责情形,就应 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全文完!转载请署名,谢谢!
贵州律师事务所
的,但其依据的证据是公安交通管理局作出的《肇事车 辆静态检验结果记录》、《肇事车辆技术鉴定书》,因 公安交通管理局不是产品质量鉴定有权机关,所以
一审法院对上述证据未予采信正确;上诉人的第三个上诉 理由认为被上诉人甲某“非法改装”、“违规操作”是 翻车事故的真正原因。上诉人所称的“改装”指
甲某在车上私自加装了喷水和空调,“违规操作”指甲 某在出事前将五档变为四档,结果四档跳档,但上诉人 未举证证明上述“改装”、“违规操作”能够直接
车事故的直接原因。证人对刹车的外观和断裂面的陈述 与公安交通管理局作出的《肇事车辆技术鉴定书》及产 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作出的《质量分析报告》中对刹
车管的外观、断裂面的描述同当庭出示的物证刹车管的 外观、断裂面一致,足以认定甲某举示的《质量分析报 告》鉴定的刹车管就是系争车辆的刹车管。《质量
分析报告》证明了丙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对尼龙刹车管安 装不正确,致使该车在行驶中刹车管断裂制动系统失效, 造成翻车事故。因交警部门不是产品质量鉴定的
关于产品责任纠纷案中的无过错归责原则产品责任是指 生产者、销售者因其生产、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 人身、该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而依法应承担的
赔偿责任。7月17日,甲某与某乙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 简称乙销售公司)签订了《汽车购销合同》,约定:甲某 向乙公司购买某丙重型汽车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以下简称丙公司)生产的重型自卸车,单价为25.8万 元/辆。甲某购车后办理了临时牌照,并在车上增加了喷 水和空调。9月28日上午,甲某驾驶
证明其生产的汽车不存在质量缺陷。所以上诉人应当对 刹车管断裂产生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上诉人认为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所作出的《质量分析报告》不能作为
证据使用,但该《质量分析报告》的采信与否不影响本 案的判决,因为翻车事故发生后,对断裂的刹车管进行 封存并及时送检的责任在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由
于上诉人未对刹车管进行及时封存、送检,导致刹车管 断裂的原因不明确,应由其自行承担责任;上诉人的第二 个上诉理由认为翻车事故不是产品质量问题引起
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二)产 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三)将产品投 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
缺陷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 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
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在一审诉讼调查结论 书》、《法医学鉴定文书》、修理费发票、收据,
封存,其对甲某提供的断裂刹车管是否是事故车辆刹车 管有疑问,所以本院认为再次对刹车管断裂的原因进行 鉴定没有必要,所以对上诉人提出的鉴定申请不予
准许。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九条的立法 本意,生 产者应当对其产品不存在缺陷承担举证责任。现上诉人 作为生产者举示的公安交通管理局作出的《肇事
车辆技术鉴定书》、公司2002年取得的《质量管理体系 认证证书》、生产安装照片、鉴定人的证言,正如一审 法院所认定的上述4个证据应予采信,但不能
材料费发票、收据,并申请法院调取了交警支队出具的 《现场勘查记录》、《事故现场图》等证据,这些证据 能够证明甲某购买的重型自卸车翻车受损、甲某受
伤,而发生该事故的原因是该车刹车管断裂导致刹车系 统失灵。刹车管的断裂是否属于该车的缺陷,是本案当 事人争议的焦点。事实上,刹车管断裂既可能是产
品本身的缺陷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上诉 人丙公司在二审中申请对刹车管断裂的原因进行重新鉴 定,因发生事故后,丙公司未对断裂的刹车管进行
某委托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汽车刹车管断裂原 因进行鉴定,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于2004年3月29 日作出《质量分析报告》,其分析结果为
:该尼龙刹车管总成,在一端接头处管子出现断裂,从 断裂部位观察,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弧段的断裂面表面平 整、光滑,为外物轧伤后留下的痕迹,经判断是由
于该尼龙刹车管在安装到车体上时,尼龙管摆放不正, 锁紧螺母在拧紧过程中,轧伤管子表面,造成伤害。在 使用过程中,该处尼龙管因不能承受压力而产生爆
有权机关,丙公司以公安交通管理局作出的《肇事车辆 技术鉴定书》为据,认为其生产的系争车辆不存在产品 缺陷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同时,丙公司认为《质
量分析报告》中鉴定的刹车管不是系争车辆上的那根, 应由丙公司承担举证责任,但其未举示任何证据。另外, 丙虽对《质量分析报告》有异议,但没有提供足
以反驳该鉴定结论的证据,根据《民法通则》和《产品 质量法》的规定,丙公司作为产品的制造者应对甲某的 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乙销售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裂。另查明,甲某受伤后在医院住院治疗6天,诊断为左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左腕部皮肤裂伤,多处软组织伤。 出院医嘱:门诊随访,休息3个月。4月13
日,检察院法医技术室对甲某的伤残等级作出《法医学 鉴定文书》,结论为9级伤残。甲某伤后产生医疗费 2999.84元,护理费180元,误工费295
4.88元,住院生活补助费72元,残疾者生活补助费23060 元。甲某为修复汽车,产生施救费1400元,施救运费 1200元,修理工时费2020
导致翻车事故或引起刹车管断裂;上诉人的第四个上诉理 由是:事故车辆挂临时牌照,未按国家规定登记注册, 属非法营运,不受法律保护。甲某是否按规定登
记注册,应由有关行政部门处理。即使甲某未登记注册 进行营运,上诉人也不因此免责,甲某的人身和财产权 利仍然受法律保护。故二审法院驳回丙公司上诉,
维持原判。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审与二审法 院判决的核心依据是:产品责任引起的赔偿纠纷,应适 用无过错归责原则。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九
人进行车检时也发现车辆的尼龙刹车管断裂,并和汽车 修理厂的修理工一起将尼龙刹车管拆卸下来。11月13日, 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对出事车辆安全系统进行
技术检验,得出鉴定结论:该制动管道系尼龙制动管道 经材质分析符合标准(生产制造标准),从断面分析系事故 中受外力所致。同时,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作出
的肇事车辆静态检验结果记录载明:从照片上的断口及 实物的断口分析:该制动软管系尼龙制动管,断口 Φ8mm,壁厚约1.02mm,断呈约三分之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