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第二章学习理论优秀课件
• 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中白鼠和鸽子的实验
• (二)基本观点
• 1、两种类型的学习: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应答性行为:斯金纳把那种只是由外在刺激而引发 的反应称“应答性反应”(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起的 行为);——个体无意识、随意、不自觉的行为;(S-R)
(2)操作性行为:个体主动发出的、受到强化的反应称 “操作性反应”——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在学习中占主 导地位;(R-S)
自考第二章学习理论
本章目录
• 第一节 行为主义理论 • 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 第四节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 JohnB.Waston,1878~1958 ) 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 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 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 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 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 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 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 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 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当幼儿做出积极行为时,得 到满足与快乐,负强化与满足完全不同,惩罚是剥夺幼儿 活动奖励性刺激,或是当幼儿做出不适宜行为时,给予厌 恶性刺激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负强化是当幼儿做出适 宜行为时,取消厌恶性刺激的方式。惩罚与幼儿的消极情 绪体验相联系,而负强化与幼儿的良好情绪相联系。
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
质奖章。
• 2、著作:《有机体的行为》、《科学和人类行为》、《 教学技术》、《学习科学和教学艺术》
• 3、1937年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学说,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 的强化观点,斯金纳提出了操作学习,并把动物学习实验 研究中所发现与确定的一些规律,运用于教学。
(二)评价
• 1、贡献: • (1)华生的条件反射学说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的
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 。 • (2)使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推进了心
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 2、不足: • (1)华生坚决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该
理论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 •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 一、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西,只 应该研究行为。
• 2、“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 3、将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的刺激-反应(S-R)联结作为 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
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 ,儿童从遗传得到 的仅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儿童医院,它们对日后的心理 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小,而环境和教育是决定行为发展的决 定因素。
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 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 (一)经典行为主义
• 1、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 理学》的演讲,并发表以该演讲为基础的一些列文章,标 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着是个体在外部刺 激下的反应过程,研究刺激——反应之间连接的学习过程 成为行为主义的最主要特征;
• 代币强化:20世纪60年代在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 种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的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 盖章、卡通贴纸、塑料币;
• 优点: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幼儿积极行为的数量、质量相对 应,代币不会像传统强化物那样使幼儿因容易获得而导致 强化失效发射,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没有刺 激,就没有反应的”观点。
• 3、行为主义对学习的假设
• (1)客观主义(OBjiectivism)。对学习的研究应当局限 于课观察的行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将客观的知识船体给 幼儿。
• (2)还原主义(Reducitionism)。知识可以归结为一些简 单的单项知识,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单项知识进行简单组 合,以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
• (3)决定论(Determinism)。学习与教学是一种严格按 照事先指定的步骤去进行的固定程序。
• (4)控制性(Controllability)学习与教学活动是一种强化 过程,外部环境是决定个体学习行为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一)简介
1、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 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 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 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 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 然被广为应用。
• 3、强化原理在幼儿学习中的运用
• (1)斯金纳设计的两种强化技术:塑造、消退;
•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 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 通过塑造技术使幼儿学习某种行为,主要采用“相继近 似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 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
• 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减少两种刺激的特征 ,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 反应。
• 2、强化作用原理:正强化、负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人 类行为的基础
• 正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 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 负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减少个体力图避开的 刺激,促进机体良好的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替代 强化,自我强化。
斯金纳指出来了强化的个体差异性和情境性,在一种环境 中的强化刺激在另一种环境中不一定能起到强化的作用。
•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
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
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
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
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