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水养殖技术

循环水养殖技术


二、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有哪些
• 1、内循环: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 2、外循环: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陆基式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一拖二集装箱循环 水养殖模式)、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 水养殖技术模式。
池塘工程化养殖技术
•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模式、推水养殖模式, 该模式建立在已有的池塘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池塘进行工程化改造, 将池塘分成分为两部分,包括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 。 • 在小水体区通过增氧和推水设备,形成仿生态的常年流水环境, 可对多个品种开展高密度养殖,如草鱼、鲈鱼、鲫鱼、黄颡鱼、梭鱼 、罗非鱼、团头鲂、斑点叉尾鮰、青鱼、乌鳢、鳜鱼等。在大水体区 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种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设施,对水体进行生 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除了需要适时增添被蒸发的少量水以外, 整个养殖过程无需换水。
三、几种模式技术要求
1、池塘工程化养殖技术要求 Nhomakorabea• (1)小水体推水养殖区:根据水源条件一般5-10亩池塘建设一条养殖 槽,养殖槽规格:5米×22米×2.5米的标准化水泥流水养殖槽(山塘 可建浮桶式),(实际地基要做到27m,两边墙体长27m,中间墙体长 至少23m)。占池塘总面积3~5%。小水体养殖区内,铺设辅助增氧装 置,采用微孔或纳米管增氧。
•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已有播州区、湄潭县引入该模式, 养殖外塘面积168亩,养殖槽条数29条,年产鱼49.8万斤,养殖品种 有鲈鱼、斑点叉尾鮰、草鱼、鲤鱼、鲫等,养殖企业5家。
• 陆基式集装箱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播州区计划建设,预计今年 6月投产使用。
• 高位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播州区、赤水市已建设,播州区泮水 镇一期工程已投产使用,引进鲈鱼苗种20万尾。
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 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高效养殖技术是采用标准定制的 集装箱为载体,通过应用控温、控水、控料、控菌、控藻等 前沿先进技术,有效控制箱体内的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实 现受控式生态循环养殖。根据水体循环和生态调控方式不同, 可分为“陆基推水式”和“一拖二式”2种模式。
一、认识循环水养殖
二、当前有哪些循环水养殖模式

三、几种模式技术要求

四、几种模式优缺点
五、几种模式发展探讨
一、认识循环水养殖 • 什么是循环水养殖? • 为什么要发展循环水养殖? • 它有什么好处?
什么是循环水养殖技术?
• 循环水养殖技术: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把 养殖水体中的有害固体物、悬浮物、可溶性物质和气体从 水体中排出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并补充溶氧,使水质满足 鱼类正常生长需要,并实现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的循环 利用的技术模式。
• 陆基推水式养殖系统是以水边陆地为依托,采用集装箱系统对鱼类进行 集中饲养管理,此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尾水预先经过过滤分离,再利用池 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有害物质降解。然后将池塘水(表层)抽 回集装箱体内,完成循环再利用。
• “一拖二”养殖系统是指由一个处理箱和两个养殖箱所组成的养殖系 统,处理箱位于两个养殖箱中间,三位一体实现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 高效循环水的核心在于处理箱,其中包含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臭氧 杀菌等系统组件。养殖尾水首先通过物理过滤设备,对水中的粪便、 残饵等杂质进行过滤,然后经过微生物滤床处理,对溶于水中的氨氮、 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分解,最后经过杀菌后进入养殖箱,实 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再利用。
2、符合当前发展政策需要
绿色发展相关文件规定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 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中央1号文件); 2.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3.农业农村部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4.《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 见》(黔府办发〔2018〕38号)。
• 循环水养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突破传 统养殖方式的弊端,能减少养殖过程对周边水环境依 赖,降低养殖过程中污水排放,提高成活率、降低养 殖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绿色养殖。
符合当前绿色发展理念
3、促进渔业发展、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
•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四巡视组关于全面拆除乌江干(支) 流网箱养殖指示精神,截止到2018年5月15日,我市网箱养殖全 面拆除完毕。网箱养殖拆除后,全市水产品总量减少4万余吨, 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仅为6.5公斤,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标准 49.91公斤。为保障水产品市场供给,创新养殖方式,加快推进 渔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高位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
• 高位池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是建设在有一定落差的地方,将养 殖区与水处理区分开,在养殖区对鱼类进行集中饲养管理,在水 处理区通过物理过滤、沉淀、生物净化等手段对养殖尾水进行处 理,实现养殖尾水有害物质降解,然后将池塘水(表层)抽回养 殖池,完成循环再利用。
我市各模式建设现状:
养殖后水体中有害污染物有哪些? 包括残饵粪便、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悬浮物等。
循环水养殖通过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去除 水体中所含残饵粪便、氨氮(TAN)、悬浮物等、通过 消毒、脱氮、增氧等处理将净化后的水体重新输入养殖 池内,实现养殖水体的循化使用。
它有什么好处?
一是能有效解决养殖尾水污染排放问题,节能减排, 保护环境;
二是可以减少对优质水源的依赖,节水; 三是不受到气候、水质变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 约,易控; 四是方便养殖管理鱼苗,能有效隔离病害和控制病 源的侵入,降低鱼苗的携菌和发病率,提质增效。 五是高密度养殖建设占地少,节地。
为什么要发展循环水养殖?
1、传统养殖技术已不能满足发展所需
• 我国的池塘养殖模式发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 今仍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为主要形式。在 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新要求下,传统水产养殖暴露了 养殖尾水直排直放、过度追求高密度、种业发展质量 不高、饲料转型升级慢、疫病防控压力大等问题。传 统养殖技术已不能满足发展所需,发展与环保矛盾日 渐突出,新技术模式日显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