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建筑特点

杭州建筑特点

杭州建筑特点
六和塔简介:
六和塔是一处始建于宋代的汉族古建筑。

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

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汉族建筑文化的成就。

六和塔建筑历史: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峰上。

六和塔所在地原来是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同时还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江潮。

六和塔塔身共九层,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陆俯看钱塘。

塔的顶层装有明灯,为夜晚航行的船只指路。

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毁于兵火,如今保存的砖筑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历时十年。

六和塔建筑特点:
六和塔木檐十三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新修建,塔的内部有六层是封闭的,七层与塔身的内部相通,自外及里,塔可分外墙、回廊、内墙和小室四个部分,形成了内外两环。

内环是塔心室,外环是厚壁,回廊夹在中间,楼梯置于回廊之间。

外墙的外壁,在转角处
装设有倚柱,并与塔的木檐相联结。

墙身的四面开辟有门,因为墙厚达4.12米,故而进门后,就形成了一条甬道,甬道的两侧凿有壁龛,壁龛的下部做成须弥座。

穿甬道而过,里边就是回廊。

内墙的四边也辟有门,另外的四边凿有壁龛,相互间隔而成。

内墙厚4.20米,故而每个门的门洞内,也形成了甬道,甬道直通塔中心的小室。

壁龛的内部镶嵌有《四十二章经》的石刻。

中心的小室原来是为了供奉佛像而设的,为仿木建筑,制作讲究。

六和塔所有壶门的造型,线条流畅,圆润美观,是南宋时期典型的做法。

塔身的第七层和塔刹是元代重修的。

六和塔中的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艳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

这些砖雕,与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

塔内保存众多的文物古迹,较著名的有南宋堂尚书的省碟碑与四十二家书写的四十二章经残石。

2007年被列为西湖三十景之一。

六和塔建筑结构:
太平兴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

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七宝庄严。

此况实属罕见。

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
悦目。

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由文物展厅东行十余步,便是月轮山最著名的景点六和塔了。

六和塔,兀立于山水之间,伟硕挺拔,势干云天,气魄非凡,它是中国古代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最重要的宋代高大建筑遗存。

如果把保俶塔比做柔丽动人的女子,那么,六和塔则更象一名充满阳刚之气的壮士。

这一柔一刚,为天堂杭州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审美意趣。

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

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

塔内每二层为一级,有梯盘旋而上,壁上饰有"须弥座",人物花卉,鸟兽图案等雕刻,非常精致游人从塔上可眺望钱江,景色秀丽。

清晨登塔,正如白居易《忆江南》一词所描写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美不胜收。

据传,《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圆寂于此。

六和塔为汉族古建筑艺术之杰作,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现已开放,游人不绝。

六和塔是杭州著名的风景点之一,游人到此,既可欣赏古塔的雄姿又能领略钱塘江的风光,所以历代有不少的文人墨客作诗咏叹,有诗云“孤塔凌霄汉,天风面面来。

江光秋练净,岚色晓屏开”,真实地描绘了六和塔和钱塘江的风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