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情况报告

关于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情况报告

关于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扶贫中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案列
完成产业结构调整11771亩。

完成种植11771亩(其中,刺梨994亩,葡萄种植578亩,柑橘、李子种植10199亩)。

引进经营主体9个,组建专业合作社7家,吸引返乡创业10人,组建专业合作社5个。

典型做法及案例:一是成立联村党委,强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

按地域相近、渊源相似、产业相同的原则,将全镇十五个村划分为“五大片区”,分别成立联村党委和联村党总支,选派镇科级干部任联村党委书记和联村党总支书记。

联村党委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加强统筹督导,整合盘活区域资源,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协作性,围绕“3+N”产业结构发展思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规模。

二是引进经营主体,强化分红模式“百花齐放”。

以堡润公司为例,公司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1.5:7.5:1模式进行分红,即公司占15%、农户占75%、村集体和合作社占10%(村集体占4%,合作社占6%)。

此外还有保底阶梯式分红模式以及6:3:1、5:4:1模式等,坚持效益共享、发展共进退。

三是助力返乡创业,强化抱团振兴乡村。

2017年以来,镇内一批长期在外打拼成功的流长能人出现返乡
创业热潮,我镇主动作为,积极帮助返乡青年创业。

一是积极动员群众,帮助返乡创业青年流转土地;二是积极整合资源,利用镇内龙头企业等优质平台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帮助。

目前已成功帮助周天泽、周茂松等8名“乡贤”实施返乡创业计划,动员群众土地入股面积2700余亩。

四是村集体牵头发力,强化提升群众发展自主性。

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引导群众理解“三变”政策、现代新型农业、合作分红模式等。

镇党委、政府两批次组织人大代表、村支两委主官及村民代表分赴成都、塘约、六盘水等地现场观摩学习。

前奔村由村委会组织到湖南、云南考察,正在定购苗木准备种植;甘溪村计划与贵阳顺联鑫公司合作,在息黔高速两侧种植脆红李1200亩。

长涌村组织全村各组代表现场观摩无籽葡萄销售经济效益,有效激发了农户种植葡萄的积极性,农户自愿扩大种植面积200亩。

五是支持群众转产转业,强化转产引导和政策支持。

我镇结合市、县相关扶贫惠农政策,积极帮助有意愿创业的养殖户提供创业政策支持和保障,提供发展建议和技术指导,帮助上岸网箱养殖户转产专业,现目前已帮助养殖户10余人发展种、养殖。

如原乌江库区息烽水域的网箱养殖户邓华新转产转业,流转了流长镇长涌村34亩土地,开始种植葡萄,成为葡萄种植园的“老板”。

原流长镇四坪村网箱养殖户肖强,拆箱后转产发展魔芋种植,成为魔芋种植
能手,已创魔芋种植年收入60余万元。

六是引导本土企业做好本地在家劳力“消化”。

在做好农业生产指导的同时,动员公司企业加快本地剩余劳动力的“消化”,把劳动力入股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如位于流长镇新中村的贵州富源丰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雇用流转土地的群众负责自家流转入公司的土地里的锄草、施肥和维护工作,公司给与群众每天80元的的报酬,繁忙时节日均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达40余人。

大水井村浩瀚农业科技发展有效公司在近期辣椒下苗期间,每天能解决当地或附近40余人劳动力,最低薪酬为100元每天。

(二)“组组通”公路建设相关情况
强力推进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截止目前,25条75.545公里道路新增2条6.052公里,共计27条81.597公里,目前已完成10条路线图设计。

典型案列:在“组组通”项目推进过程中,调占土地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题,为积极破解有关难题,我镇创新社会引导模式,积极挖掘在“组组通”公路建设中的代表和个人,引导社会舆论,有效推进工作。

如我镇甘溪村在修建“组组通”工作过程中,积极动员1名在校大学生返乡参与做父母工作,最终说服父母让出500余平方米土地用于修路,我镇扩大宣传,在《红色流长》专刊及《红色流长》微信公众号做好相关宣传,同时颁发了锦旗给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树立了
榜样。

(三)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关情况
2018年,我镇认真按照上级精神及有关会议要求和部署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已有52户209人明确搬迁意向并提交“一户一档”资料,并签订搬迁协议。

(四)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工作有关情况
我镇共有36人义务教育享受精准扶贫教育补助,投入资金2.7万余元;非义务教育22人,投入资金4.3万余元。

全镇缴纳合医费232.4888万元,覆盖19372人,贫困户、低收入户100%参合。

我镇已核定申请精准扶贫“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户90户,危改户数据正在住建部审批中。

(五)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有关重要工作
一是做好贫困人口信息核查工作。

制定《流长镇2018年贫困人口信息核查工作方案》,明确联村领导、包村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村支两委为第二责任人,组织二级责任人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入户核实贫困户信息,截止目前,已完成所有核查工作并上报数据,流长镇拟识别11户28人,户内新增207人,减少28人。

二是抓好扶贫项目建设。

我镇2018年扶贫项目为3个,分别是入股流长加油站项目,涉及资金31.89万,覆盖四坪村低收入户131户、甘溪村低收入户34户;入股
贵州千条红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柑橘种植项目,涉及资金16.588万,覆盖全镇贫困户421户;目前两个项目已成功入股(一年分红一次),目前正在准备报账资料。

流长镇“一户一法”项目,涉及资金14.562万,覆盖贫困户60户,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三是以2018年“作风建设年”为契机,精心制定《流长镇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

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既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问题,也瞄准各部门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切实解决“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不规范、工作开展不扎实、考核监督不严格等七个重点问题,将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持续往深里抓、往实里治,认真总结提炼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常态化持续推进,不断深化治理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二、困难和问题
(一)在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方面。

一是贫困户的识别不够精准,存在“漏评”“错评”现象。

二是执行脱贫标准把关不够严格,存在“错退”现象。

有的建档立卡户没有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退出标准就成为脱贫户。

三是建档立卡动态
调整不够及时,存在因病因灾返贫现象。

(二)在产业帮扶方面。

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

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发展的比例不高,部分是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或公司保底分红,没有真正参与到产业扶贫当中。

二是帮扶措施尚未到位。

我镇大部分脱贫群众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真正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脱贫的较少。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部分“组组通”公路建设项目进度缓慢,项目资金拨付占比较低,且群众堵路现象时有发生,前期协调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由于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出现老化失修现象。

(四)在干部帮扶方面。

一是帮扶工作华而不实。

干部帮扶措施相对单一,重“输血”轻“造血”,帮扶力度仍停留在“小恩小惠”层面。

二是政策宣传蜻蜓点水。

部分贫困户对自家识别为贫困户时间、精准识别和退出程序和自家得到的帮扶项目信息等知之有限;部分村民对现有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知之甚少。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贫困户种养殖技能培训及政策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扶贫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进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以强带弱发展扶贫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互助协作。

各村相互学习借鉴,组织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集中土地、资金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产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四)进一步促进“三变”改革。

首先是加大对村干部在经营发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是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方式,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用于“三变”改革的政策,加快构建股权合作、产业带动、主体培育和风险防控机制;最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按照“统一供种供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底收购、进行分户生产”等方式促进扶贫产业健康发展及农户增收脱贫。

(五)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我镇农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加大对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设施和农用机械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多渠道筹集、整合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坚持把“建设管理并重”作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原则,明晰产权,明确责任。

(六)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坚持以联村党委(联村党总支)为抓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以“党建+”模式发展好红色流长的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