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关于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关于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堤防工程是大江大河防洪体系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之一,只有保证堤防施工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水利工程的堤防施工,其主要内容包括土料选择与土场布置、施工放样与堤基清理、铺土压实与竣工验收等,堤防填筑施工技术和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又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工序。

因此,文章基于防洪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提防及护岸工程的施工技术。

标签堤防护岸工程;堤身填筑技术;坡式护岸
2011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2011南方水灾是从2011年6月上旬起发生在我国南方的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江西、浙江、安徽、福建、重庆等多个省市因强降雨而引发的严重水灾,其中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和贵州最为严重。

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洪水的威胁,因此,提高水利堤防工程施工的建造水平是刻不容缓的,而提防和护岸作为最基本的防洪手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因此,探讨提防和护岸的施工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堤防施工中的堤身填筑技术
1.1 土料选择与开采
土料选择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满足防渗要求,另一方面应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在施工开工前,要根据设计要求、天然含水量、地方土质、运距及开采条件等因素选择取料区。

均质土堤宜选用中壤土和亚粘土;铺盖、心墙、斜墙等防渗体宜选用粘性较大的土;堤后盖重宜选用砂性土。

一般不宜于填筑堤身的土料有膨胀土、淤泥土、杂质土、冻土块等。

而堤防的土料开采,首先要进行地表清理,包括淤土清理、排水等,土料场排水应采取截、排结合,以截为主的措施。

对于地表水应在采料高程以上修筑截水沟加以拦截。

对于流人开采范围的地表水应挖纵横排水沟迅速排除。

在开挖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在开挖面0.5m以下。

土料开采方式主要有立面开采和平面开采两种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开采方式均应在料场对土料进行质量控制,检查土料性质及含水率是否符合设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土料不得上堤。

1.2 堤防堤身填筑技术要求
首先,要进行堤基的清理。

在筑堤工作开始前,必须按设计要求对堤基进行清理。

堤基清理范围包括堤身、铺盖和压载的基面。

堤基清理边线应比设计基面边线宽出30~50cm。

老堤加高培厚,其清理范围包括堤顶和堤坡。

堤基清理时,应将堤基范围内的淤泥、腐殖土、泥炭、不合格土及杂草、树根等清除干净。

对于堤基内的井窖、树坑、坑塘等应按堤身要求进行分层回填处理。

待堤基清理干净以后,应在第一层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压实后土体干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堤基冻结后不应有明显的冻胀、冻夹层或浸水现象。

其次,填筑作业的一般要求是:地面起伏不平时,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得在倾坡进行铺填;堤防横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削至缓于1:5。

分段作业面长度,机械施工时工段长不应小于100m;人工施工时段长可适当减短。

作业面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并进行乎整,界面处要相互搭接,严禁出现界沟。

在软土堤基上筑堤时,如堤身两侧设有压裁平台,则应按设计断面同步分层填筑。

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宜均街上升,若段与段之间不可避免出现高差时,应以斜坡面相接,并按堤身接缝施工要点的要求作业。

如果有已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需要洒水湿润。

光面碾压的粘性土填筑层,在新层铺料前,应作刨毛处理。

如果发现局部“弹簧土”、层间光面、层间中空、松土层等质量问题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新土。

在软土地基上筑堤,或用较高含水量土料填筑堤身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必要时应在地基、坡面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点,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施工。

此外,等堤身全断面填筑完毕后,应做整坡压实及削坡处理,并对堤防两侧护堤地面的坑洼进行铺填平整。

1.3 铺料作业的技术及要求
铺料前应将已压实层的压光面层刨毛,含水量应适宜,过于时要洒水湿润。

铺料要求均匀、平整。

每层铺料厚度和土块直径的限制尺寸应通过碾压试验确定。

另外还严禁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上堤土料中的杂质应当清除。

砂砾料分层铺填的厚度不宜超过30~35cm,用重型振动碾时,可适当加厚,但不超过60~80cm。

铺料至堤边时,应在设计边线外侧各超填一定余量,机械铺料一般是30cm,而人工铺料一般是10cm,土料铺填与压实工序要连续进行,避免土料含水量变化过大影响填筑的整体质量水平。

1.4 压实作业的要求
施工前应先做碾压试验,确定碾压参数,以保证碾压质量能达到设计干密度值。

碾压时必须严格控制土料含水率。

土料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优含水率为1%-3%范围内,分段填筑,各段应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和过压。

同时,上下层的分段接缝位置应错开,分段、分片碾压时,相鄰作业面的搭接碾压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垂直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3m,砂砾料压实时,洒水量宜为填筑方量的20%~40%,中细砂压实时的洒水量,应按最优含水率控制。

2 护岸施工技术及方法
2.1 坡式护岸技术
坡式护岸就是指顺岸坡及坡脚一定范围内覆盖抗冲材料,这种护岸形式对河床边界条件改变和对近岸水流条件的影响均较小,是一种较常采用的形式。

坡式护岸的施工要领在于护脚工程即下层护脚为护岸工程的根基,其稳固与否,决定着护岸工程的成败,实践中所强调的“护脚为先”就是对其重要性的经验总结。


脚工程及其建筑材料要求能抵御水流的冲刷及推移质的磨损,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并能适应河床的变形;有较好的水下防腐朽性能,便于水下施工并易于补充修复。

而拋石护脚是平顺坡式护岸下部固基的主要方法。

其施工技术特性见下表:
拋石护脚宜在枯水期组织施工。

要严格按施工程序进行,设计好抛石船位置,拋投由上游往下游,由远而近,先点后线。

先深后浅,顺序渐进,自下而上分层均匀拋投。

沉枕护脚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护脚工程形式,其结构是:先用柳技、芦苇、秸料等扎成直径15cm、长5~10m左右的梢把(又称梢龙),每隔0.5m紧扎蔑子一道(或用16号铅丝捆扎),然后将其铺在枕架上,上面堆置块石,石块上再放梢把,最后用14号或12号铅丝捆紧成枕。

枕体两端应装较大石块,并捆成布袋口形,以免枕石外漏。

有时为了控制枕体沉放位置,在制作时,加穿心绳(三股8号铅丝绞成)。

沉枕一般设计成单层,对个别局部陡坡险段,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双层或三层。

沉枕上端应在常年枯水位下0.5m,以防最枯水位时沉枕外露而腐烂,其上还应加拋接坡石。

沉枕外脚,有可能因河床刷深而使枕体下滚或悬空拆断,因此要加抛压脚石。

为稳定枕体,延长使用寿命,最好在其上部加抛压枕石,压枕石一般平均厚0.5m。

沉枕护脚的主要优点是能使水下掩护层联结成密实体,又因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入水后可以紧贴河床,起到较好的防冲作用。

同时也容易滞沙落淤,稳定性能较好,在我国黄河干、支流治河工程中被广泛采用。

2.2 坝式护岸
坝式护岸是指修建丁坝、顺坝,将水流挑离堤岸。

以防止水流、波浪或潮汐对堤岸边坡的冲刷,这种形式多用于游荡性河流的护岸。

坝式防护分为丁坝、顺坝、丁顺坝、潜坝四种型式,坝体结构基本相同。

丁坝护岸的要点如下:丁坝是一种间断性的有重点的护岸型式,具有调整水流的作用。

在河床宽阔、水浅流缓的河段,常采用这种护岸型式。

丁坝坝头底脚常有垂直游涡发生,以致冲刷为深塘,故坝前应予保护或将坝头构筑坚固,丁坝坝根需埋入堤岸内。

2.3 墙式护岸
所谓的墙式护岸是一种多用于城区河流或海岸防护,是指顺堤岸修筑竖直陡坡式挡墙是一种形式。

在河道狭窄,堤外无滩且易受水冲刷,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重要堤段,常采用墙式护岸。

墙式防护(防洪墙)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等型式。

墙式护岸一般临水侧采用直立式,在满足稳定要求的前提下,断面应尽量减小,以减少工程量和少占地为原则。

墙体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和浆砌石等。

墙基应嵌入堤岸护脚一定深度,以满足墙体和堤岸整体抗滑稳定和抗冲刷的要求。

如冲刷深度大,还需采取抛石等护脚固基措施,以减少基础埋深。

混凝土护岸可采用大型模板或拉模浇筑,按规范施工。

3 结语
多年来,我国对堤防工程建筑都非常的重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灾害,要切实保护好人们的生命财产,就应该在堤防工程施工建设中,更加科学严谨,力求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构造牢固的堤防,为保卫人们家园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