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海绵城市主要利用城市园林植物主动调节城市水体,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极大改善了城市环境,有效解决了城市旱涝矛盾的问题。
海绵城市是在我国
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建设理念。
关键词:园林植物;海绵城市;发展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填湖造地的现象频出,将湖泊填埋,导致湖泊的调蓄能力被剥夺,无法发挥引洪
蓄洪的作用,对城市居住人民带来很大影响。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公路建设,房屋建设等等,对植被的破坏,湖泊的填埋,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湖泊分节
也破坏了与地下水的联通。
生态环境被破坏,使得城市中出现内涝,很多地区的
人民在多雨季节就苦不堪言,并且长时间的降雨,却没有湖泊的调蓄能力,从而
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研究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具
有重要的意义。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可以在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中,实现水
体资源的有效释放和吸收,全面提高海绵城市水体资源的弹性,有效进行吸水、
蓄水、渗水、净水的同时,起到适度进行水释放利用的目标。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
从生态系统出发,实现跨尺度地为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提供支持,从而起到优化
循环利用自然水体的作用。
达到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在城市强降水中发挥出植
物的蓄水作用,在城市干旱的情况下起到一定供水效果,在自然调节的基础上有
效实现人工调节的目标。
2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1吸纳雨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湿地、河流以及森林等,具
有蓄水调洪功能的自然生态被破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下渗面积,影
响城市排水。
而海绵城市建设对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园林植物让雨水在
滞留设施内汇集,同时,园林植物还能一定程度上延长雨水滞留时间,最大程度
保证雨水下渗到土壤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吸纳雨水。
2.2储存雨水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是吸收雨水的天然海绵体,所以,园林植物具
有蓄水作用。
和植物相关的雨水存储设施主要有:雨水湿地以及渗透塘等。
在这
些雨水存储设施中,植物的作用主要是固定土壤,同时,吸收储存雨水。
另外,
植物还可以吸收渗入地表的水,或是利用自身毛管吸力,让雨水保持在土壤之中,从而发挥储存雨水的作用。
2.3净化空气,降尘降噪
植物的总绿叶面积影响这植物绿量的大小,绿量是决定植物生态作用的重要
标准,绿量越大,植物所能净化的生态环境范围越大,效果越明显。
在因此在城
市中,绿地的大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决定着植物的绿量大小和生态作用效果。
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若想要扩大植物覆盖面,如何去设置植物群落就变得
颇为重要。
在植物群落配置中,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的垂直结构和总量来保证城市
总体的绿量,在水平结构方面需要考虑到周围其他植物的结构,例如乔木、灌木
等,与这些植物想配合,从而有效提高绿化面积和光合作用,从而能够使生态系
统得以良好地运行。
3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补充城市地下水
从补充地下水这一方面来看,将园林植物景观应用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能
很大程度地补充城市地下水;在传统的水资源治理方面,传统方法无法使水资源
进行充分的循环,从而让许多无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到江河中,这会增加城市
洪涝灾害的发生。
园林植物景观的应用能从生态平衡的角度上来解决城市径流问题,和城市中的雨水灌溉更好地配合,更好地解决城市严重超标的地表径流问题;园林景观中植物的根茎具有一定的储水、蓄水功能,因此,园林植物景观能更好
地保存地下水,显著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避免土质疏松造成的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的发生。
3.2设计城市中的雨水花园
在现阶段开发海绵城市的有关举措中,设计雨水花园构成了可行性较强的一
类举措。
通过运用雨水花园的方式,就可以在城市的特定区域内创建绿地的综合
性景观,其本身具备径流控制、雨水调蓄以及雨水净化的多种价值。
具体来讲,
雨水花园包含了种植层、蓄水层、排水层以及过滤层,其针对流入城市中的污水
径流能够在根源上予以显著净化,对于总体上的径流速度也能予以适当减缓。
3.3人工湿地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湿地能够高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人工湿地是一个
综合性的系统,系统中涉及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通过他们的协同作用能够对雨
水进行净化。
另外,人工湿地还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
原理是,湿地中的植物能够吸收部分污染物,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也能够应用
降解等措施,去除各种污染物,效果十分理想。
按照不同的水环境条件,可以将
人工湿地分为5个区域:深水区、浅水区、植被缓冲区、泛洪区以及沼泽区。
通
常情况下,雨水在经过前置塘时会有部分污染物沉淀,之后沼泽区的植物根系会
对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主要是减少雨水之中的N以及P等营养物质。
人工湿地
沼泽区中常见的植物有:菖蒲以及芦苇等。
一般情况下,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去
污染作用越强。
3.4增加街头小型绿地
绿地的覆盖率是海绵城市中主要的参考因素,决定这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
在海绵城市绿地的建造中,应该改变传统的绿地建造模式,将绿地的设计方式改
为下层式,同时对绿地的规模做出改变,由原来的大规模绿化改为街头小型绿地,从而有效保证街头附近到处都有绿地的身影,还能够带来较好的视觉感受。
这种
绿地建设模式的好处是,由于绿地规模较小,在对其布局过程中不需要考虑过多
的因素,可以灵活布局。
在绿地植物的选择上,应当优先考虑对水陆两种环境都
有较好适应性的植物,使得景观效果好,又能有效的进行雨水调节。
3.5绿化城市屋顶
城市屋顶绿化通常来讲包含了构筑物与建筑物、露台或者天台等特殊部位的
城市绿化。
与此同时,绿色屋顶也可以分成基质层、植物层、蓄水与排水层以及
过滤层。
植被在吸收雨水的前提下,就能够将其予以适当的排放,进而显著增强
了蓄水作用。
在某些情形下,城市如果遭遇强度较大的突发性降雨,那么绿色屋
顶还能实现全方位的管网压力缓解,通过实现雨水滞留来杜绝城市中洪涝灾害的
频繁出现。
3.6下凹式绿地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下凹式绿地十分常见,下凹式绿地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雨水储存设施,主要通过下沉式场地设计,让周边的雨水都汇入下凹式绿地中。
下渗的雨水能够十分有效地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这样就能够节省城市绿地灌溉用水量,节约水资源。
另外,下渗的雨水还能够补充地下水资源。
通常情况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下凹式绿地设置在广场以及停车场周围,施工十分方便,施工成本较低。
在下凹式绿地植物的选择中,要综合考虑当地土壤的渗透性以及植物的耐涝性,如果土壤具有比较好的渗透性,可以选择多种植物,尽量打造多样性景观;如果土壤的渗透性较差,就应选择耐涝性较好的植物,如垂柳、紫薇以及落羽杉等植物。
结束语
将园林植物景观应用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能很好地净化城市的空气,更好地调节和分配城市水资源。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和设计建造园林植物景观,让其成为特殊的景观生态体系,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水资源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佳利.城市园林白蚁的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4(24):81.
[2]于芳.园林植物配置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4(24):132.
[3]刘佳利.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措施[J].现代园艺,2014(2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