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集合与元素(1)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性、 性、 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 或 两种,用符号 或 表示.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是 或 两种,用符号 或 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4)常见数集的记法1.若有限集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 ,真子集的个数为 . 2.A ⊆B ⇔A ∩B =A ⇔A ∪B =B .3.A ∩(∁U A )=∅;A ∪(∁U A )=U ;∁U (∁U A )=A . 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若q p ⇒,p 是q 的________条件,q 是p 的________条件;若q p ⇔,p 是q 的________条件。
口诀: 方法: 五、全称命题与存在性命题(求否定的口诀: ):);(,:p x p A x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 x p A x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章 函数一、函数定义域的常见求法(1)分式的分母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 ; (3)对数函数的真数 ; ()若函数()fx 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定义域为使各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 集;二、求函数解析式的常见求法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1(22xx xx f +=-求f (x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4消元法: 三、函数的单调性1、定义:增函数:)()(],,[,x 212121x f x f x x b a x <⇒<∈对任意的减函数:)()(],,[,x 212121x f x f x x b a x 〉⇒<∈对任意的2、.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步骤:○1 任取x 1,x 2∈D ,且x 1<x 2;○2 作差f(x 1)-f(x 2); ○3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4 定号(即判断差f(x 1)-f(x 2)的正负); ○5 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 (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 (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四、函数的奇偶性1.定义:设 y=f(x),,如果对于任意x ∈A ,都有 f (-x ) = f (x ) ,则称 y=f(x)为 函数。
如果对于任意x ∈A ,都有f(-x)=-f(x),则称y=f(x)为 函数。
其他书写形式:f(x) -f(-x)=0⇔ f(x) =f(-x) ⇔f(x)为 函数。
f(x)+f(-x)=0⇔ f(x) =-f(-x) ⇔f(x) 函数。
2.性质:①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 对称,②若奇函数 f(x)的定义域中包含0,则3.奇偶性的判断两看:①看 ②看四、函数的周期性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x ,都有f(x +T)=f(x)(T ≠0),则f(x)是周期函数,T 是它的一个周期;常用结论:○1若f(x +a)=f(x +b )(a ≠b),则f(x)是周期函数,则T=○2或或,T= ○3若f(x +a)=f(x-a),则T= ; ○4 若f(x)是偶函数,且图像关于x=a 对称,则T= ; 若f(x)是奇函数,且图像关于x=a 对称,则T= ;五、函数的对称性1、轴对称:○1若f(x +a)=f(b -x),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 = 对称. 特别地,若f(a +x)=f(a -x),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2若f(x+a))(a>0)是偶函数,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2、中心对称:○1若f(x +a)+f(b -x)=0,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 特别地,若f(a +x)+f(a -x)=0,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 对称; ○2若f(x+a))(a>0)是奇函数,则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六、函数图像的变换1、平移变换:2、伸缩变换:()−−−−−−→−倍横坐标变为原来的a x f3、对称变换:f(x)f(x)f(x))0)(()(1)(≠=+x f x f a x f ()()f x a f x +=-1()()f x a f x +=-(()0)f x ≠f(x)特别的:函数和的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如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七、重要函数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2、反比函数图像及其性质:3、二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①对称轴 ,顶点坐标 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x f y =)(1x f y -=八、指数函数及其性质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0)||(0)a aaa a≥⎧==⎨-<⎩○2n a=○30,,,mna a m n N+=>∈④1()0,,,m mn na a m n Na-+==>∈⑤a0=1 (a ≠0)⑥a-p= 1/a p⑦(0,,)r s r sa a a a r s R+⋅=>∈⑧()(0,,)r s rsa a a r s R=>∈⑨()(0,0,)r r rab a b a b r R=>>∈2、指数函数的概念1、对数与对数的运算①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2 =N Malog M a log -N a log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④ M a M a nnlog 1log =⑤ b ba a =log ⑥b a b a=log ⑦log a 1=0 ⑧log a a=1 ⑨a log a N=N ⑩ log a a b =b注意:换底公式ab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推论(利用换底公式)①b m nb a n a m log log =; ②a b ba log 1log =.2、对数函数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①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
如:x y 2log 2=,5log5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②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 叫做幂函数,其中x 为自变量,α是常数.2、幂函数的性质:①、过定点:过点(1,1).②、单调性:①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上为增函数. ②如果0α<,幂函数的图象在(0,)+∞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 、y 轴 ③、奇偶性:⑴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⑵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第三章 数列二、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1、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2、涉及前n项和S n 求通项公式,利用a n 与S n 的基本关系式来求。
即n a = 例1、在数列{n a }中,n S 表示其前n项和,且2n n S =,求通项n a . 练1、在数列{n a }中,n S 表示其前n项和,且n n a 32S -=,求通项n a 3、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叠加法:递推关系式形如()n f a a n 1n =-+型例2、已知数列{n a }中,1a 1=,n a a n 1n =-+,求通项n a 练习2、在数列{n a }中,3a 1=,nn 1n 2a a +=+,求通项n a(2)叠乘法:递推关系式形如 型 例3、在数列{n a }中,1a 1=, ,求通项n a 练习3、在数列{n a }中,3a 1=,nn 1n 2a a •=+,求通项n a(3)构造等比数列:递推关系式形如B Aa a n 1n +=+(A,B 均为常数,A ≠1,B ≠0) 例4、已知数列{n a }满足4a 1=,2a 3a 1n n -=-,求通项n a 练习4、已知数列{n a }满足3a 1=,3a 2a n 1n +=+,求通项n a (4)取倒数法例5、在数列{a n }中,已知1a 1=, ,求数列的通项n a三、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方法1、公式法2、错位相减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n a 、{}n b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例1] 求数列⋅⋅⋅⋅⋅⋅,22,,26,24,2232n n前n 项的和. [例2] 求和:132)12(7531--+⋅⋅⋅++++=n n x n x x x S3、分组求和法:主要用于求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其中{}n a 、{}n b 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例3] 求数列: ,21n ,,813,412,211n ++++的前n 项和 [例4] 求和:()()()()n a 3a 2a 1a n32-++-+-+-()n f a a n1n =+n 1n a 1n na +=+2a a 2a n n1n +=+4、裂项相消法: (1)=+=)1(1n n a n (2)=+=)(1k n n a n(3)=++=n n a n 11 (4))n k n (k1n k n 1a n -+=++=[例5] 数列{a n }中,1n n1n 21n 1a n ++++++= ,又1n n n a a 2b +•=,求{b n }的前n 项的和.第四章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一、基础知识1、三角函数的定义: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为x 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角的终边上任取一个异于原点的点,点P 到原点的距离记为,r=则sin = , csc = cos = , sec = tan = , cot =2、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L 弧长= =S 扇形= = =3、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4、诱导公式:十字口诀为:5、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符号αα),(y x P r αααααα二、三角基本公式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口诀: ) (口诀: ) (口诀: )3、二倍角公式:sin2=cos2= = = tan2= 。
4、降幂公式是: 。
5、辅助角公式:三、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变换: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归纳为下表:=±)sin(βα=±)cos(βα=±)tan(βαααα________________sin 2=α_________________cos 2=α__________cos sin =+θθb a周期性单调性对称性2、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相关概念:函数定义域值域 振幅 周期 频率 初相 )sin(ϕω+=x A y注意:函数()φω+=x A y tan 的周期ωπ=T (A 、ω、ϕ为常数,且A ≠0). )sin(ϕω+=x A y 的图象与x y sin =的关系:①振幅变换:x y sin = x A y sin =②周期变换:x y sin = x y ωsin =③位变换:x y sin = )sin(ϕ+=x y3、相关题型:⑴)sin(ϕω+=x A y 对称轴:令ωx+φ= ; 对称中心:令ωx+φ= ; 单调增区间:令ωx+φ=⑵)cos(ϕω+=x A y :对称轴:令ωx+φ= ; 对称中心:令ωx+φ= ; 单调增区间:令ωx+φ=四、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 = = =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2.变形: 1)基本变形:;;sin sin B A b a = ;sin sin C B c b = ;sin sin CAc a = 2)边化角:a= b= c= 3)角化边: Rc C R b B R a A 2sin ,2sin ,2sin ===3.三角形面积:三.余弦定理C B A c b a sin :sin :sin ::=当A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 到原来的 倍 当A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 到原来的 倍 当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 到原来的 倍当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 到原来的 倍 当时,图象上的各点向 平移个单位当时,图象上的各点向 平移个单位1.余弦定理:a 2 = ;b 2 =c 2 =2.变形: acb c a B 2cos 222-+=3.利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①若,,所以为锐角②若为直角A a b c ⇔=+222③若, 所以为钝角4、三角形中常见的结论①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②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B A b a B A sin sin >⇔>⇔> ③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第五章 平面向量一.平面向量的概念:①在平面内,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称为 .②向量AB 的大小称为向量的模(或长度),记作 .③模(或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 ;模为1的向量称为 . ④与向量a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的相反向量,记作 . ⑤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称为 .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三.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a =λ11e +λ22e.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向量的加法首位相连写b a - baba 口诀: 向量的减法不共线的向量1e 、2e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四.坐标运算:(1)设()()2211,,,y x b y x a ==→→,则 数与向量的积:λ= ,数量积:= (1)、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 (2)则 .=(3=(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注意:00=⋅→→a ,→→=⋅00a ,0)(=-+a a(4)、向量()()2211,,,y x b y x a ==→→的夹角θ,则cos = 六、重要结论:(1)、两个向量平行: →→→→=⇔b a b a λ// )(R ∈λ,⇔→→b a //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a ⊥b ⇔ (3) 中点坐标公式第六章 不等式一、不等式的主要性质:(1)对称性:a b b a <⇔> (2)传递性:c a c b b a >⇒>>, (3)可加性:c b c a b a +>+⇒>; (4)同向可加性:d b c a d c b a +>+⇒>>, (4)可乘性:bc ac c b a >⇒>>0,; bc ac c b a <⇒<>0,(5)同向同正可乘性:bd ac d c b a >⇒>>>>0,0(5)可倒性:ba ab b a 110,<⇒>>(6)可乘性:)1*(0>∈>⇒>>n N n b a b a n n 且 (7)可开方性:)1*(0>∈>⇒>>n N n b a b a n n 且二.均值不等式: 1、若0,>b a ,则ab ba ≥+2(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①≥+b a ;②若R b a ∈,,则ab b a 222≥+ 3.基本应用: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