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

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

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

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

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

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

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学会走路,吃饭,说话等。

第二阶段“人法地”,有人说是效法地的宽广博大和承载精神,大地承载万物,孕育万物,大地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是一种奉献精神。

这是从效法父母后递进的后一层科学阶段,有一种立足客观现实,从实际出发的意味,这又和经典的马列唯物主义观点不谋而合。

第三阶段“地法天”,有人认为“天”是一种境界,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升自己的修为,达到如天一样澄明清澈,净无杂物,如天一样浩瀚宽广包容一切,引用古人的话即: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

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

第四阶段“天法道”,经历前面三个阶段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于寻求事物本质的规律和法则,思考是什么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便是一个探索物质客观规律即道的过程,因此这阶段为“天法道”。

第五阶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它自己,就是事物客观规律的自我完善,可以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和修正前人的理论,完善真理。

这是我对这句话的思考,这句话作为引导人成长前进的箴言,兼有精神指导和方法论双重意义,而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按这句话的指引前进。

从老子以后人们都各自有了道的概念,千百年来有许多种对道的描述和定义,“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规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它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它无行无迹,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道德体系,它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它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对道的理解和思索,让我越发对道家产生了兴趣。

老子描绘的道家思想包含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内容,包含了宇宙观、世界观,辩证法思想,人生哲学,对社会关系的思考,及博爱思想。

这些都让我感到崇敬和敬仰。

纵观古今,很多中外著名学者都对道家及老子有过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老道思想的影响力,比如鲁迅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在西方老子一直被视为是可以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媲美的东方哲学家,身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有了独到和深邃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不禁让人产生敬畏。

老子认为宇宙诞生前混沌不清,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和现在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宇宙大爆炸观点有所类似,老子认为
道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支配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不变的,这简直可以说是正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相符合。

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各种物理化学规律,都是以认同这种观点为前提,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老子《道德经》以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富含哲理的深邃的各方面内容,因此西方出现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就不足为奇了,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即使在现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也备受推崇。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说道家思想是宗教的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辩证地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矛盾的两面性。

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说,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和现在标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分析理论十分符合。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我认为这是对共产主义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素质空前提高,便可达到“无为而治”,这又和马列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

老子对领导者治国和管理的建议,反对战争、关爱民生的博爱精神,对为人处世的见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这些话简练精辟,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细细回味让人受益良多,深刻领会老子思想的人会不断检点自身行为朝着他所描绘的精神境界迈进。

老子构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我开始由衷的敬佩老子,感觉他的观点放之于何地都是正确,这让我渐渐地思索自身的行为及追求怎样才能向那理想的境界靠近。

以上的观点是我听杨老师课程后对老道思想的一些见解,其中错误之处望老师指正评点,给出积极的建议,我定当自我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