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介绍(ppt)
春节的意义
•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它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中华民族传统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春节习俗——拜年
•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 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 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 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也不断 增添着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 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 • 拜年的时间一般为初一至初五,过了腊月初八就走亲访友多被视 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 。早年 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 五不晚 。
年兽的样子
“春节”与“年”
•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 了。
历代的文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习俗——放爆竹
春节习俗——祭灶
• 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祭灶的日子。 •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 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 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 奶 "。 • 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 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守岁
•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 • 相邀守岁阿戎家, • • • 蜡炬传红向碧纱; 三十六旬都浪过, 偏从此夜惜年华。
春节习俗——贴春联
•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家 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挥毫泼墨,将宅子里里 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 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春节习俗——吃饺子
• 流行于北方地区。一般除夕吃肉馅的。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新年 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不能煮烂,荤饺子要有猪肉、羊 肉、牛肉、鸡肉的,也有两种肉拌在一起的鸳鸯饺子,以及百味 杂陈的"饺子宴"。素饺子多用各种新鲜蔬菜。饺子的形态甚多, 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也有推捏、叠捏、扭捏、 花捏的月牙饺,以及挤捏的木鱼饺。
春节习俗——守岁
•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 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 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 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 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 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猪年大吉
----------春节习俗介绍
春节简介
•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节日,它常常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 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 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 始,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 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 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 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 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 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来历
• 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 相关来历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 (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 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 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 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 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 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 “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 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 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 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 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 "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春节习俗——年夜饭
•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 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 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 恩来表达感激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传统也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 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
“春节”与“年”
•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 很不相同的。 •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 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 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 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 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 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 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 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如放 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习俗——压岁钱
•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
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 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压岁钱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两种的,其中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 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