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硅的制备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27%,主要来源是石英砂(SiO2)和硅酸盐(Na2SiO3) 。
1.2.1粗硅的制备方法:石英砂与焦炭在碳电极的电弧炉中还原,可制得纯度为97%的硅,称为“粗硅”或“工业硅”。
粗硅的制备反应式:SiO2 + 3C ====== SiC + 2 CO (1)2SiC + SiO2 ====== 3Si + 2 CO (2)总反应SiO2 + 2C =====Si + 2 CO(1)高纯硅的化学制备方法1、三氯氢硅还原法:产率大,质量高,成本低,是目前国内外制备高纯硅的主要方法。
2、硅烷法优点:可有效地除去杂质硼和其它金属杂质,无腐蚀性,不需要还原剂,分解温度低,收率高,是个有前途的方法。
缺点:安全性问题3、四氯化硅还原法:硅的收率低。
三氯氢硅还原法制备纯硅的工艺过程:(三氯氢硅:室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易挥发和水解。
在空气中剧烈发烟,有强烈刺激味。
比SiCl4活泼,易分解。
沸点低,容易制备,提纯和还原。
)一、三氯氢硅的制备:原料:粗硅 + 氯化氢流程:粗硅→ 酸洗 (去杂质) → 粉碎→ 入干燥炉→ 通入热氮气→ 干燥→ 入沸腾炉→ 通干HCl → 三氯氢硅主反应:Si + 3HCl = SiHCl3 + H2(副反应生成的杂质1、SiCl4 2、SiH2Cl2 )为增加SiHCl3的产率,必须控制好工艺条件,使副产物尽可能的减少。
较佳的工艺条件:1、反应温度280-300℃2、向反应炉中通一定量的H2,与HCl气的比值应保持在1:3~5之间。
3、硅粉与HCl在进入反应炉前要充分干燥,并且硅粉粒度要控制在0.18-0.12mm 之间。
4、合成时加入少量铜、银、镁合金作催化剂,可降低合成温度和提高SiHCl3的产率。
二、氯氢硅的提纯目的:除去SiHCl3中含有的SiCl4和多种杂质的氯化物。
提纯方法:精馏精馏提纯:是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来达到分离各组分的目的。
三、三氯氢硅还原主反应: SiHCl3 + 3H2 → Si + 3HCl副反应:4SiHCl3 + 3H2 = Si + 3SiCl4 + 2H2SiCl4 + H2 = Si + 4HCl升高温度,有利于SiHCl3的还原反应,还会使生成的硅粒粗大而光亮。
但温度过高不利于Si在载体上沉积,并会使BCl3,PCl3被大量的还原,增大B、P的污染。
反应中还要控制氢气量,通常H2:SiHCl3 =(10-20):1 (摩尔比)较合适。
硅烷法主要优点:1、除硼效果好2、无腐蚀性3、分解温度低,不使用还原剂,效率高有利于提高纯度4、产物中金属杂质含量低,(在硅烷的沸点-111.8℃下,金属的蒸气压低)5、外廷生长时,自掺杂低,便于生长薄外廷层。
缺点:安全性一、硅烷的制备原料:硅化镁、氯化铵Mg2Si + 4 NH4Cl ==== SiH4 + 4NH3 + 2MgCl2 +Q条件:液氨中。
液氨作溶剂、催化剂(1)Mg2Si:NH4Cl = 1:3(2) Mg2Si :液氨 =1:10(3)反应温度: -30℃~-33℃二、硅烷的提纯可用方法:1、低温精馏(深冷设备,绝热装置)、2、吸附法(装置简单) 主要用吸附法,使用分子筛吸附杂质。
(分子筛的作用:1、工业用于做吸附剂。
2、催化剂分类:分为微孔≤2nm,介孔2-50nm,超大孔≥50nm吸附流程1、4A分子筛吸附NH3,H2O,部分PH3、AsH3、C2H2、H2S等2、5A分子筛吸附余下的NH3,H2O,PH3、AsH3、C2H2、H2S及B2H6,Si2H63、13X分子筛吸附烷烃,醇等有机大分子4、常温和低温活性炭吸附B2H6 、AsH3 、PH3)吸附后,在热分解炉中加热至360℃,除去杂质的氢化物三、硅烷热分解SiH4 = Si + 2 H2工艺条件: 1、热分解的温度不能太低,载体的温度控制在800℃2、热分解的产物之一氢气必须随时排队,保证反应用右进行。
高纯锗的制备流程:锗精矿→ GeCl4 → 精馏(萃取提纯) → 水解→ 二氧化锗→ 区熔提纯→ 高纯锗1、 GeCl4的制备反应式:GeO2 + 4HCl → GeCl4 + 2H2O 1) 反应时盐酸浓度要大于6 mol/L,否则GeCl4水解,一般使用10 mol/L的盐酸,可适当加硫酸增加酸度。
2) 加入氧化剂(氯气)以除去砷。
2、GeCl4的提纯(萃取法、精馏法)采用萃取法,利用AsCl3与GeCl4在盐酸中溶解度的差异,萃取分离。
GeCl4在浓盐酸中几乎不溶,AsCl3的溶解度可达200-300 g/L3、GeCl4水解反应式:GeCl4+(2+n)H2O——GeO2·H2O + 4HCl +Q1、可逆反应,酸度大于6 mol/L,反应向左进行。
因为在盐酸浓度为 5 mol/L时,GeO2的溶解度最小,所以控制GeCl4:H2O=1:6.5。
2、使用超纯水,用冰盐冷却以防止受热挥发。
3、过滤后的GeO2经洗涤后在石英器皿中以150-200℃下脱水,制得的GeO2纯度可达5个“9”以上。
4、GeO2氢还原GeO2+ 2H2 = Ge + 2H2O1、为防止中间产物GeO在700℃以上完全挥发,还原温度控制在650℃左右。
2、尾气无水雾标志着完全还原。
3、还原完后升温将锗粉熔化成锗锭。
冰盐是指冰和盐类的混合物。
用冰盐制作制冷剂可以获得更低的温度。
工业上应用最广的冰盐是冰块与工业食盐NaCl的混合物。
冰盐冷却是利用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
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包括冰融化吸热和盐溶解吸热这两种作用。
分凝现象:将含有杂质的晶态物质熔化后再结晶时,杂质在结晶的固体和未结晶的液体中的浓度是不同的,这种现象称分凝现象或偏析现象。
区熔提纯:就是利用分凝现象将物料局部深化形成狭窄的熔区,并令其沿锭长一端缓慢地移动到另一端,重复多次使杂质尽量集中在尾部或头部,进而达到使中部材料提纯的目的。
平衡分凝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平衡状态时,杂质在固液两相中浓度的比值,以此来描述该体系中杂质的分配关系。
( K0=C S/C L)能使材料熔点下降的杂质,K0<1,熔融再凝固结晶时固相中的浓度小于液相中的浓度,所以提纯时杂质向尾部集中能使材料熔点上升的杂质,K0>1,提纯时杂质向头部集中对于K<1的杂质,当结晶速度大于杂质由界面扩散到熔体内的速度,杂质就会在界面附近的熔体薄层中堆积起来,形成浓度梯度加快杂质向熔体内部的扩散。
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形成稳定的界面薄层,这个杂质较高的薄层称杂质富集层(或扩散层)。
对于K>1的杂质,结晶时固相界面会多吸收界面附近熔体中的杂质,就会使界面附近的熔体薄层中杂质呈缺少状态,这一薄层称杂质贫乏层。
有效分凝系数:通常把固相杂质浓度C S与熔体内部的杂质浓度C L0的比值定义为有效分凝系数K eff。
(K eff=C S/C L0)当界面不移动或移动速度 f 趋于零时,CL0→ CL,则Keff → K0结晶过程有一定速度时,Keff ≠ K0,此时,Cs = KeffCL0BPS公式:讨论了平衡分凝系数与有效分凝系数的关系:K eff=K0/[(1-K0)e-fδ/D+K0] 有效分凝系数Keff,是平衡分凝系数K0,固液界面移动速度f,扩散层厚度δ,和扩散系数D 的函数如果固液界面移动速度很快,则f值很大,杂质在熔体中的扩散速度较慢,f>>D/δ,有效分凝系数接近1,则达不到利用分凝效应使杂质向一边集中,从而提纯的效果。
为使分凝效应显著,应使凝固速度f<D/δ,通常(f<10-3 cm/s)。
采用电磁搅拌熔体,会使扩散层中积累的杂质加速输运到整个熔体中。
扩散层厚度δ变小,有助于Keff趋向于K0 区熔原理正常凝固:将一锭条全部熔化后,使其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凝固的方式称正常凝固。
由于存在分凝现象,正常凝固后锭条中的杂质分布不再均匀,会出现三种情况:1、K<1的杂质,越接近尾部浓度越大,杂质向尾部集中2、K>1的杂质,越接近头部浓度越大,杂质向头部集中3、K≈1的杂质,基本保持原有的均匀分布的方式。
固相中杂质浓度CS沿锭长的分布公式:CS=Ks/(1-g) = ks0(1-g)k/(1-g)=kC0(1-g)k-1 杂志的分布规律:K≈1的杂质,分布曲线接近水平,即浓度沿锭长变化不大K<0.1,K>3的杂质,随锭长变化较快,越是K偏离1的杂质,向锭的一端集中的趋势越明显,提纯效果越好。
注意:在尾部(K<1)因杂质浓度太大,K不再是常数,所以上式不再适用。
如杂质浓度过大,会形成合金状态,更不符合分凝规律。
一次区熔与正常凝固的比较:就一次提纯而言,正常凝固比一次区熔提纯的效果好。
熔区越宽,提纯效果越好最后一个熔区属于正常凝固,不服从区熔规律。
极限分布:经过多次区熔后,杂质分布状态将达到一个相对稳对且不再改变的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叫做极限分布或最终状态。
原因:在凝固界面,由于分凝作用,部分杂质将被排斥到熔区,并向后携带。
在熔化界面,由于锭料熔化又带入新的杂质,它们将从熔化界面向凝固界面运动,运动方向与分凝出来的杂质运动方向相反,称杂质倒流。
使整个熔区的杂质浓度增加。
在最初几次区熔时,由于尾部杂质浓度还不太大,熔化界面熔入的杂质量也比较少,杂质倒流的作用不明显,此时分凝占主导地位。
杂质总的流向是从头部流到尾部,对材料起提纯作用。
多次区熔后,尾部的杂质越来越多,杂质倒流越来越严重,最终杂质分布达到平衡,出现极限分布状态。
规律:影响杂质浓度极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杂质的分凝系数和熔区长度。
对不同K值的杂质,K<1时,K值越小,杂质分布卓越头部杂质浓度越小,熔区长度越小,极限分布时CS越小。
影响区熔提纯的主要因素:1、熔区长度一次区熔时,由CS=C0[1-(1-K)e-kx/L]L→大,CS →小,提纯的效果越好,由此考虑,熔区长度L越大越好。
极限分布的时,熔区长度越大,CS越大,提纯的效果越差,所以从极限分布的角度来看,L →小较好。
实际区熔时,应取最初几次用大熔区,后几次则用小熔区的工艺条件。
2、熔区移动速度根据BPS公式,熔区的移动速度越小,Keff→K0,有利于杂质的分凝与提纯。
但区熔速度过慢会降低生产效率。
反之,区熔速度越大,所次区熔用时少,但提纯效果由于Keff的增大而降低。
要想在最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提纯材料,必须同时考虑区熔次数n 与区熔速度f ,使 n/f 的比值最小。
即用尽可能少的区熔次数和尽量快的区熔速度来区熔,达到预期的效果。
经验公式:一般区熔时,可按fδ/D≈1的条件近似计算f3. 区熔次数的选择多次区熔后,锭中的杂质会达到极限分布,所以无限增加区熔次数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