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在工作之余读到了段党委推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

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

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

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

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

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

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

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

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

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

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

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

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

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

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安
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

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

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经讲了知行合一具体到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的作者度阴山在书的后记中也写道:“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有多少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高大上的理论,是“故弄玄虚”的学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心学就是我们生存于世的工具。

在我们做人做事中,心学的应用太广泛了。

学以致用,就是我们阅读此书的终极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