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课文全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课文全解

《背影》课文全解【学习导引】告别了长妈妈,我们在依稀的泪光中又看到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背影》。

文中作者截取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场景,着力描写了父亲的背影。

在四次背影的描写中,将父亲一片爱子之情充分展现出来,极富感染力。

【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本文构思精巧,学习时应学习作者的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结合抒情的表现方法。

3.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朴实、真挚的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课文全解一、背景材料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起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二、课文剖析1.重点精讲背影感人,着力描写。

作者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

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

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2.写法精讲构思精巧,立意深刻。

作者在文中着力描写了背影,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这样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呢?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

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

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

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大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

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

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

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

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

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

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

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3.难点精讲(1)感受深切父爱。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

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

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

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儿子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

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

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

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

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

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

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

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

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

“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

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

(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

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背影》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来自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

20岁时的心智还不够成熟,28岁就比较成熟了。

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体会不到父爱,反而对父亲的言行不以为是呢?一方面,因为中国父母不太理解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长大了,有很强的自立自强的要求,总是替孩子包办一切,无论孩子多大也要“抱”在手里,实在是吃力不讨好,两代人之间容易起冲突。

另一方面,20岁那份岁数,又懂事又不懂事,容易自以为是,对父爱不容易体察到,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

待到真正成熟了,才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是他那个时代养成的,应该通过这种行为体察父亲的爱心。

作者一再自责“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太聪明”就是半生半熟的状态,真正成熟了才是真聪明,真聪明才能理解父辈的行为方式,不去计较父辈的行为方式,才能感受父爱。

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

“我”发现了父爱,引得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这篇散文引起普遍的共鸣。

问题全解下面的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精读之后,你能不能回答出这些问题?(1)为什么父亲偏要自己去买橘子?(2)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父亲买回橘子,“心里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给你一些提示:(1)分别时,能为儿子多做些事,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做父亲的心里感到满足、踏实,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爱子之情。

(2)“父亲是一个胖子”是铺垫,要爬上月台,“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3)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当时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临别能为儿子多做一点事,心里踏实、高兴。

(4)作者这时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的感情。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方法指导】学会在记叙中抒情。

记叙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

阅读记叙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抒情的。

在记叙文中,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等,在记叙、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有时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以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所有这些,在阅读中要时时留意。

【拓展训练】1.文中几处解释。

“那年冬天”查《朱自清传》(陈孝全著),“那年冬天”是1917年冬天。

朱自清是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的,1917年暑假,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交卸”与“奔丧”“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

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

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

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

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

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