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本节课我以前两首古诗为例,着重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知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诗中优美意境,并通过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激发孩子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古诗传说之美。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坐端正认真听老师来讲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身体瘫痪的贫妇,每天爬着到桥上乞讨。

一天,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

这围贫妇说:“丈夫死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供养八十岁的婆婆。

”道士听后,便将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

”贫妇牵着拂尘,竟然站了起来。

道士又说:“你试着跟我走。

”妇人跟着走了几步,你们猜怎么着?贫妇的瘫痪居然好了。

忙问道士家住何处,要登门道谢。

第二天,这位贫妇找到那家人,可是并没有什么道士,一抬头,见到一副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士一模一样,你猜是谁?2.吕洞宾是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并且是八仙中名声最大,故事最多的。

虽然吕洞宾是以神仙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并且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两首中,《牧童》的作者吕岩字洞宾,所以也叫吕洞宾。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奇心强,我通过一个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导入课题,孩子们马上就进入状态,听老师讲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尽快的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另外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主预习,把握古诗节奏之美。

1.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预习,谁来读《牧童》这首诗。

(生读,师评价)2.古诗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

据义划分节奏是古诗中常用的方法。

像七言诗大多都是这样223的节奏,谁来按着这个节奏读。

(生读,师评价)3.有时为了保持词意的完整,还会按照43的节奏来读。

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评价)【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们多种方式的阅读,检查了学生们预习情况,纠正了“铺”和“横”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强调学生们读诗要字正腔圆,文通句顺。

然后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把古诗读出节奏。

在多次这样反复的诵读中,已经对古诗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古诗,品味语言精妙之美。

(一)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美丽画面。

1.师:同学们都读的都很认真,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读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师配乐读,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评价。

)2.师:下面就让我们细品诗句,感受意境。

读读第一小句,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生说)从哪里读出来的?(六七里)。

这里的六七里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虚词,让我们感受到草地很辽阔。

谁来读出他的辽阔?(生读,师评价)3.这么辽阔的草地,草长得怎么样?(很茂盛)从哪个词感受出来的?(铺)那咱就来聊聊这个字。

我们平时都说铺什么?那这铺满六七里的草地像什么?我们去感受一下(多媒体出示草地图,配乐感受)走在这样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说)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师: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毯啊。

女生来读,你们读出了草地的柔美舒适。

男生再来读,你们读出来草地的广阔无垠。

同学们,一个铺字就将草地的茂盛和辽阔写的淋漓尽致,我们古诗的文字就是这样凝练传神。

【设计意图:古诗的特点,用词精妙,精炼传神。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一点,我通过抓重点词语、看图想象、对比朗读等方法,让他们去把古诗读长读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以读促进理解的目的。

】(二)斟酌精妙字词,拓展语言能力。

1.在第二小句中也有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生找到“弄”字)。

“弄”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出示弄的古字),本意是用手把玩玉器,所以弄有玩耍,逗弄的意思。

想象一下,这晚风中的笛声是听上去是什么样的?(生说想法)是啊,晚风吹的急促时,听到的笛声就(高一些),晚风吹得舒缓时,听到的笛声就(低一些)。

在这安静的原野上,晚风伴着笛声,断断续续,时高时低。

这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如果换成“笛伴晚风三四声”。

那句好?好在哪里?(生说,师引导)2.一个“弄”字,就把笛声和晚风赋予了人的色彩。

谁来读?(生读句子)在古代“弄”这个字中也颇受文人的欢迎。

(出示图片及诗句)张先在《天仙子》中写到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个弄字让我们联想到花在月影下的摇曳多姿。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写过起舞弄清影,一个弄字让我们似乎看到月光下人影的婀娜舞动。

在这里,“弄”字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再来读?(生读)3.古代文人特别讲究用字的准确,你来试着填一填这些句子,用哪个字更生动?(出示诗句,学生填字)这样用心揣摩,相信你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设计意图:前面抓住重点词语展开了想象来理解文本,在教学“弄”字时,我通过理解弄的本意,让学生来理解诗句中的意思,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弄”字在这里把“笛声”和“晚风”拟人化了,更加生动。

再通过换词,让学生们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准。

通过这样的渐进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古诗用词的一些方法,然后再拓展一些著名诗句的用词填空,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了解古诗背景,初步尝试吟诵。

1.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在这样静谧闲适的环境中,有位小牧童悠然而来。

(谁来读?)2.蓑衣是什么?要学会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理解内容。

你们看,这就是蓑衣,蓑字是这节课需要会写的字,我们来观察,上下结构,草字头的横和衰字的这一横要基本一样长,中间一横略短。

并且这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来看老师来写一写。

蓑字两横一般长,中间一横压线上,一点写在竖中线,撇捺舒展才漂亮。

(师范写)来,在你的课堂收获栏里写一个。

3.晚归的小牧童此时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了,他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是啊,放了一天的牛,吃饱了饭,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凉风习习,明月朗朗,悠闲舒适,谁再来读?(生读)4.古人多以诗言志,诗中总会寄托者诗人的志向和决心。

那吕岩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呢?读读资料,正处战乱中的吕岩,多么渴望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

谁来读?(生读)5.(出示古诗)古人读诗讲究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声要长在这里我们用横线表示,三声四声为仄声要短我们用竖线表示。

在古带这样的读诗方法叫吟。

来听老师来吟这首《牧童》。

(师吟诵,生跟诵)【设计意图:学生们想象了古诗的意境也体会了用词的精妙,但是对于古诗的情感还需要加深,于是我适时的出示了关于吕岩的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资料恍然大悟,原。

来这里面还蕴含着作者这样的情感,对于理解古诗又会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

另外,我加入了对古诗的吟诵,意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联系生活,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1.此时,诗中的小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他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两个小孩子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下面让我们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谁先来介绍一下杨万里。

(生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2.谁能说说题目什么意思?(乘舟路过安仁)结合图片和注释,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生说)这首小诗读起来轻松愉快,我们可以把节奏放快一些。

(拍手快节奏读)3.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了你儿时的趣事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说童年趣事)说起童年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

(生读,师评价)4.在诗人杨万里心中童年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

其实童年,还是一个美妙的梦;一支动听的曲;一幅幅美丽的画;不管是牧童悠闲自在的童年,还是两个小孩天真烂漫的童年,都将成为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牧童》比较细致,所以第二首古诗放手给学生们自学,让他们学以致用。

由文中两个小童的古灵精怪,奇思妙想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学生们感受童年的快乐,珍惜时光。

】五、学以致用,诠释画面流动之美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背诵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能力最终要落脚到写作,通过学习古诗,将所学知识把古诗读厚学厚,写一个场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悠闲自在天真烂漫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效果分析一、童年话题燃童年首先,以充满艳羡的口吻将学生的思想准备由郑重的语文学习中领出来,进入对美好童年的开心回味中:同学们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平时在学习之余,你最喜欢做的事儿是什么?(在学生充满幸福感的汇报中,我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其次,将学生的思绪由浸润自己童年的美好引向窥探中国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景象,从而进入第5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这一组块的设计,一是重情,二是简洁,在最短的时间内燃起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味,燃起了学生对了解他人美好童年的迫切渴求,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积极主动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诗词重感知首先,从检查、交流预习情况(关于预习的要求,参见以前博文《预习课文九段段位标准》)的角度入手,解决学生读诗词的字音问题,保证将诗词读正确。

本课字音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媚好”的“好”和“亡赖”的“亡”,其它的诸如多音字“铺”、“乐”、“剥”以前多次见过,没什么大问题。

“媚好”的“好”本就有两种读法:读三声表示美好、娇美的意思,读四声表示爱悦、喜欢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相媚好”的注释可知,这里应该读四声,“媚好”当动词来用。

“亡赖”的“亡”课文中也有明确的注释,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在这里它是通假字。

关于通假字可非常通俗地给学生简要介绍几句,让学生感性地积累一点古汉语的知识。

其次,通过个人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1、把三首诗词读准、读通,读出基本的节奏和韵味来;2、整体感知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写的是谁干什么?本组快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写的是谁干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