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
注:1、建议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原料进货查验记录分开。
2、对供货者不能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或者认为有必要对合格证明文件作进一步验证的食品原料,企业应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自检或委检,并保存记录。
3、表上记录要素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的,各企业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符合本企业使用习惯、产品特点的表格,但记录要素不能减少(其他各表亦是)。
关键质控点记录关键控制点名称:
产品过程质量检验记录产品名称:
消费者投诉受理记录
不安全食品召回处理记录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原辅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查验工作。
2.在购进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时,应查验证明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可以证明产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的相关资料,以及证明产品来源的票证,并保存原件或者复印件。
3.要对购进产品的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
①查验包装是否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厂名、厂址;是否在包装上显著位置清晰标明产品名称、执行标准、配料表、添加剂名称、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等。
特殊膳食用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能量营养素、食用方法和适宜人群等。
②是否标明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说明、质量等级、产地等。
③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损害及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是否标警示标记或中文警示语。
④经感官鉴别是否存在已经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有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⑤产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
⑥是否存在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
⑦进口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是否用中文标明的原产国国名或者地区名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名称和地址的。
⑧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否在显著位置予以清晰标示的。
⑨食品添加剂是否标注使用方法、使用量、适用范围,是否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复合食品添加剂配料表中是否标注具体单一组分名称,具体单一组分名称是否是GB2760、卫生部公告中允许使用范围和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4.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采购。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采购。
5.在进货时,对查验不合格和无合法来源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拒绝进货。
发现有假冒伪劣产品时,应及时报告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6.采购者采购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后,要详实记录《原
辅材料进货查验记录》中各项内容。
7.违反上述规定擅自采购不符合要求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由相关责任人承担一切损失和后果。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原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品的处置。
2.各部门定期组织不合格品的评审工作,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不合格品处置意见的批准。
各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处置的实施工作。
3.原辅材料、添加剂不合格的不准入厂,并立即退回;半成品不合格的不进入下道工序,立即挑出并进行隔离标识,待指定人员处理;成品不合格坚决不准出厂。
4.不合格一旦发生,相关部门要填写《不合格品处理记录》,记录不合格品名称、数量、供应商、批号等信息,分析不合格品发生的原因,立即纠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做出如下处理意见:
(1)返工:经返工后的产品可以达到产品质量要求的情况下。
(2)重新加工:重新加工的产品可以满足预期的用途的。
(3)退回供应商:对原辅料、添加剂和包装材料不合格的必须退回供应商。
(4)降级处理(让步处理):对不能满足产品要求的半成品和成品,但仍能食用的,经主要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有关人员共同批准的可作为降级或让步处理。
(5)报废:上述方法无法安全处置或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时应当报废。
经主要负责人或授权的质量负责人批准后,由指定专人负责销毁,防止被重新使用。
5.领导批示后,要严格实施不合格品处置,并如实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情况。
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发现存在食品安全危害且已流向市场的召回工作。
2.召回信息的来源:一是自身自测或自查发现的;二是职能部门检测出的不安全食品;三是客户的要求及反馈;四是媒体曝光的;五是政府和职能部门发布的;六是消费者协会等相关协会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