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阳渠遗址与古代都城的生态水利建设阳渠是伴随着汉魏洛阳故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通过对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并经过不断地增修、完善,其功能日趋合理,形成了独有的城市水利系统。
在城市生活用水、防御、灌溉、泄洪、漕运及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洛阳的城市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发展的典范。
标签:汉魏洛阳故城;阳渠;城市水利“居中而治,四塞险固,山河拱戴”是中国封建王朝建都选址的既定理念。
纵观历代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山傍水而建,说明古代都城的选址对于以山川河流为载体的水源的高度依赖,其中还有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等工作,使其能更好地满足都城对水源的需要。
汉魏时期的阳渠就是伴随着洛阳城的营建、改造、扩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有关洛阳故城阳渠的修造、改建及其功能,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①,但关于阳渠的建设对汉魏洛阳城市民生活和城市生态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本文拟对此方面做一讨论,以说明人工河渠在古代都城建设中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所产生的影响。
一、汉魏洛阳故城的修建与阳渠的开凿1.汉魏时期洛阳城的修建汉魏洛阳故城修建始于周朝,周成王时期,先后命召公和周公规划营筑雒邑。
“成王在丰,欲宅雒邑,使召公先相宅。
”②“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
厥既得卜,则经营。
”周公“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
我卜河朔黎水。
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③。
经过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洛水之滨皆卜兆大吉。
遂在涧水东、瀍水西、洛河北岸修建王城,作为周之东都,周王居之。
周人又在王城东四十里处建都城,以迁殷民,史称成周。
郑玄《诗谱·王城谱》称:“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今洛阳是也。
”④由此可见,西周时期的洛阳城址在洛水以北,邙山以南,瀍水以西的地带。
这也是汉魏洛阳故城建城之始。
近年来,有关考古工作者也对西周时期的成周城(洛阳城)进行了勘测,认为成周呈东西长方形,位于汉魏洛阳旧城城址的中部。
其具体范围大约北到自东墙上东门至西城上西门的东西一线,二门附近南北向城墙有东西向小转折;南到东城墙望京门和西墙广阳门北侧各自的城墙转折处一线。
经测量大致约合当时东西六里,南北五里。
⑤秦灭周后,洛阳城有所扩建,“洛阳城,周公所制,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侯,大其城。
”⑥吕不韦向南扩修洛阳城,使其初步达到“九六城”规模。
东汉时期,洛阳城又有大规模的修缮和营建,东汉中期在北宫以北修建苑囿,直抵北墙,形成南、北两宫对峙。
“(洛阳)城东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百步。
”⑦东汉末年,洛阳城遭到严重破坏,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尽徙洛阳人数百万于长安”“悉烧洛阳宫庙、官府、居家”⑧。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迁都洛阳后重修洛阳城和宫殿,建百官朝堂,营立太学,形成了都城的基本轮廓。
到魏明帝时,开始了全面建设。
《三国志·魏书》载:“大治洛阳宫,起昭阳、太极殿,筑总章观。
”“筑阊阖诸门”“于芳林园中起陂池。
”⑨元帝咸熙二年(265),对洛阳城进行了增辟和扩建,增辟了国子学、明堂、辟雍、灵台,扩建了一系列园林别馆。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
景明二年(501),宣武帝决定在东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内城基础上修建外廓城。
“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
”⑩经大规模改建,都城形制为之一变。
北魏之后,随着隋朝都城的迁址,汉魏洛阳城遂渐荒废。
由以上文献可知,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可从东周算起,直至北魏天平元年(534)废弃,时间累计达540多年。
但由于东周考古资料缺乏,因此,习惯上多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
2.阳渠的开凿及其称谓变化汉魏时期的洛阳城位于伊洛盆地,其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盆地内有伊、洛、瀍、涧(谷)等河流。
洛河自西而东从盆地中穿过;瀍、涧(谷)二水于盆地西部纳入洛水;伊河于盆地中部会流于洛河。
出于战略的考虑,成周选址在伊洛河之北,依山面河,由山麓至河岸,海拔高度缓缓下降,平均海拔在120—140米。
洛水虽流量大,但河床海拔低于120米,因此,想要河流自主流入洛阳城很困难。
而且由于季节性因素,洛河水量不稳,汛期水量增加,极易对洛阳城居民生活产生威胁。
谷水和瀍水虽海拔相对较高,注入洛水前海拔高度达150米,但谷水距洛阳城较远,且穿越地段地势较崎岖,减弱了谷水的流量。
因此,为了满足成周城用水的需要,势必要对周边河流、池沼进行疏浚、截流、导引、改造。
阳渠就是伴随着成周的营建而产生的水利配套工程。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韦昭说:“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
”由此可知,周公旦营建王城和成周时,曾引谷水(涧河)从王城北(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北)向东,越瀍河至成周,再向东南流入洛河。
此渠当有供王城、成周用水的作用,即为周阳渠。
“城(洛阳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也。
昔周迁殷民于洛邑,城隍偪狭、卑陋之所耳;晋故城成周以居敬王,秦又广之以封吕不韦。
以是推之,非专周公可知矣。
”《水注经·谷水注》载:“故李尤《鸿池陂铭》:鸿池之陂,圣王所规,开源东注,出自城池也。
”“(阳渠)左合七里涧”“阳渠水流经汉广野君郦食其庙南”“阳渠水又东经亳殷南。
”从中可以看出,李尤認为鸿池陂北岸的阳渠是圣王规划的。
李尤、陆机、刘澄之、郦道元的观点吻合,进一步证实阳渠的始建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西周、东周时期的文献对阳渠的名称没有明确描述,至东汉时期文献统称“阳渠”。
曹魏、西晋时期,阳渠的称谓,分为城东、城西两部分。
城西部分有“千金渠”“五龙渠”“代龙渠”“九龙渠”等称谓,这些都是在原来阳渠基础上新修造的,当属阳渠的一部分。
而城东部分,有“阳渠”“九曲渎”的称谓。
北魏时期,城东、城西统称“阳渠”,环城阳渠和城南漕运渠道有“谷水”之称。
阳渠的修建为历代洛阳故城的供水、防洪、城市防御、农田灌溉、水运交通(漕运)、环境美化等提供便利条件,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功能及社会效益。
二、阳渠的功能1.阳渠的供水、灌溉、防御功能修建开凿阳渠主要是为了解决洛阳城城市供水的问题。
前述对洛阳故城地理位置的分析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阳渠与洛阳城的建设相辅相成,是营建成周城之初就有的必备工程。
此外,阳渠还在农田灌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战国策·东周策》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
”充分说明自西周、东周时期,阳渠已经作为农田水利设施来使用。
为当时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灌溉条件。
东周时期,随着洛阳城的向北扩建,阳渠也在西周时期沟渠的基础上不断改造。
《洛阳伽蓝记》记载:“谷水周围绕城至建春门外,东入阳渠石桥。
”可见至少从东汉建武二十二三年起就已经可以“谷水周围绕城”了。
至北魏,《水经·谷水注》记载了谷水(护城河)在洛阳城周围的流向,“谷水于雒阳城西北枝分,一东流迳金墉城北”,“迳洛阳小城北,又东历大夏门下”,“又东迳广莫门北”,“又东出屈,南径建春门石桥下”,“谷水自城西北枝分,其一水南注,自阊阖门而南”,“迳西阳门”,“又南迳西明门”,“谷水又南,东屈迳津阳门南”,“又东迳宣阳门南”,“又东迳平昌门南”,“又东迳开阳门南”,“谷水于城东南隅枝分北注,迳青阳门东”,“又北,迳东阳门”,“又北,入洛陽沟”。
此记载已为现代考古勘查证实,此时洛阳城的护城河已非常完善,渠道四面绕城,既宽且深,其走向与城垣平行并保持一定的距离,宽约18—40米不等,这也使城市防卫能力有所增强。
2.阳渠的漕运功能阳渠的“堰洛通漕”功能在东汉比较显著。
东汉建都洛阳后,随着洛阳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同时,洛阳坐落于关东地区,接近粮食产区,周边河流众多,具备大规模漕运的条件。
因此,东汉建都后立即着手解决京都的供水和水运问题。
据文献记载,东汉时为漕运而对阳渠的修建至少发生过三次。
建武五年(29),从周王城故址以北(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北),筑堰开阳渠,“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泻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当时引谷水东流,经洛阳城下,在今巩义市附近东注于洛,但因水源不足、渠道太浅等原因,未能成功。
现代的考古勘查对此进行了证实,“城东阳渠东段,渠浅且窄,底部无淤泥流水痕迹,当是此次工程的真正遗迹”。
建武二十三年(47),对阳渠进行了第二次修建,“建武二十三年,纯为大司空,‘明年,上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
《水经注·谷水注》也记载此事:“汉司空渔阳王梁之为河南也,将引谷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不流,故以坐免。
后张纯堰洛以通漕,洛中公私穰赡。
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创也。
”从文献可以看出,王梁开渠所引的河水为谷水,张纯引的为洛水。
王梁开的旧渠,从洛阳城北流过,在东北城角再南流,至建春门石桥下。
张纯开的新渠经过城西白马寺东,南流从西南城角向东折,再由东南城角折向北,也至建春门石桥下。
两渠汇合,再向东经过偃师城南,注于洛水。
张纯这次穿凿阳渠,达到了堰洛通漕的效果。
为京都范围内的灌溉和运输提供了方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城东阳渠段是漕运畅通的关键,但由于地势较高,常淤积严重,影响水流。
因此各朝都十分重视对城东阳渠的疏浚。
阳嘉四年(135),汉顺帝下诏书兴修上东门外的漕渠和石桥。
“桥首建两石柱。
桥之右柱铭云:阳嘉四年乙酉壬申诏书,以城下漕渠,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使中谒者魏郡清渊马宪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尽要妙之巧,撰立重石,累高周距,桥工路博,流通万里云云。
”阳嘉四年,在阳渠的旧址上,城东阳渠再次进行改造,渠道被加宽、加深。
此记载已被现代考古勘查证实,发现“城东阳渠西段比东段宽而且深,中途与鸿池陂北侧打通并汇入”“且鸿池陂北壁自然冲刷的痕迹扩大”“从此可以看出此次阳渠的改道,利用鸿池陂与洛阳城南的渠道汇合,非常成功地打通了一条重要漕运渠道。
”阳渠经数次的修造之后,其城东、城西的行经路线及功能已基本确定。
城西阳渠主要为引谷入洛工程,以保障洛阳城城市供水、农田灌溉所需;城东阳渠主要为堰洛通漕工程,引入谷水过城东,南经鸿池陂,再向东至堰师东南入洛河,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通过阳渠连接黄河、汴渠、淮河的一条水运航线。
把洛阳同中原、江淮等农作物的主产区更紧密地联结起来。
彼时洛阳水运商路已相当畅通,“东通河济,南引江淮,方贡委输,所由而至。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也对洛阳到江南水路商运有过记载:“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
边远下土,亦竞相放效。
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阳渠的“堰洛通漕”使洛阳成为当时最大的漕运中心,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巩固了洛阳的政治中心地位。